美好的事物,总要先有个美好的观感。
无论哪一类茶,不论汤色深浅,干净明亮的茶汤,对于喝茶人而言都更容易被认可和乐于接受。
如果看到一杯茶的茶汤出现浑浊,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茶不干净?质量不过关?放坏了?
换言之,汤浑就一定是茶叶的品质出现了问题吗?
又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汤浑”的现象呢?
https://www.difute.cn/#/goods
▼ “假性”浑——毫浑
毫浑,是茶芽、叶背上自然生长的银白色毫毛,经水冲泡后部分自然脱落,漂浮在茶汤中的一种现象。
尤其是绿茶类茶品用玻璃杯冲泡时,“毫浑”最为常见。
那些采制标准较细嫩的绿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毛尖等,虽然因加工方式不同,茶毫附着茶叶的程度、形态会有区别,但冲泡后都会自然脱落,散布漂浮于茶汤之中。
初饮绿茶的朋友,可能会把这种汤中带毫的现象称之为“浑”。
之所以称“毫浑”为假性的,源于其虽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茶汤的透亮度,但严格来说,却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浑浊。
比如在品鉴一杯高品质的细嫩绿茶时,我们有时就会评价说“茶汤清澈透亮,有毫浑”。
由于茶毫会随着茶叶的生长而脱落消失,成熟度高的茶叶是不会有茶毫的,所以当茶汤因茶毫出现“浑浊”时,也可能反映的是该款茶所选用的原料等级较高,而不是茶叶品质出现问题。
▼ 采制过程不清洁
茶叶在采摘、制作过程中,可能受到一些灰尘、杂梗、泥土、金属等异杂物的污染,也会导致茶汤产生浑浊现象。
随着技术的提升和市场对食品安全、环保的要求,抛却某些极低劣的茶品,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并不普遍。
▼ 工艺影响
一般来说,茶汤浑浊,主要还是工艺上出了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茶鲜叶采摘后,可能没有及时或合理摊放、堆放的时间过长、过多,导致茶青失去鲜度;
※ 杀青过程中,如果扬炒不足,杀青温度低,杀青不透,很容易导致含水量过高,冲泡时便会造成茶汤浑浊;
※ 揉捻工序中,如果揉捻的手法过重,导致茶叶细胞破碎率过高,部分细小物质不溶于水,也会导致茶汤显浊。
▼ 冲泡相关的影响
※ 泡茶用水
一般来说,使用矿物质含量较高的水泡茶,汤色易黄褐且显浑浊。
※ 注水方式
冲泡绿茶类时,如果注水过猛、过快,或者水柱直冲茶叶的话,容易造成汤色变得浑浊
注水时可以使用沿杯壁、慢注水的方式,减少对茶叶的直接冲击,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清澈明亮,也更加美观。
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搅、摇、拨动叶底,以免茶汤浑浊、加重涩感及出水味。
※ 投茶方式(绿茶类更适用)
上图从左往右,依次是信阳毛尖的下、中、上投法冲泡出的茶汤,你看出差别了吗?
上投法的茶汤最为清澈。尤其适用于信阳毛尖、碧螺春等茶芽细嫩,毫毛较多的茶品。
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一些工艺出了问题的信阳毛尖,可能第一道用上投法的汤色会较清,但再续水时,仍然会显浑浊。
※ 久泡
茶叶在水中久置,茶多酚类溶解在热水中后与空气接触很容易氧化变色,也会导致汤色加重,清透度降低、变暗。
因此泡茶特别是冲泡绿茶时,尽量当下品饮。
▼ 茶叶霉变
这是大家在喝茶时要非常警惕的一个“汤浑”因素。
由于保存过程中,霉变的茶,冲泡出的茶汤往往是毫无生气的暗沉、浑浊,应避免饮用。
▼ 某些茶品的特性
比较典型的是红茶的“冷后浑”。
而且红茶的“冷后浑”现象一般与茶汤的鲜爽度、浓强度有关。高等级的红茶,冷后浑的现象会更常见。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TF、TR跟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咖啡碱形成的络合物,在高温时各自呈游离状态,随着温度降低凝结在一起,造成茶汤由清转浑。
以上是日常品饮中导致“汤浑”的常见因素,其中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在实际中,茶友们要注意甄别,才能不误解了好茶,同时,完美“避坑”。
https://www.difute.cn/#/goods
https://mall.jd.com/index-10273197.html?from=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