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茶藏珍
从历史角度看,曾经的普洱茶未必是需要长期存放的,过去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藏区和边疆地区的普洱茶都是现饮为目的的,主要是追求其“解牛羊毒”的功效。它是游民民族人民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是他们的日常必需品。而作为贡品的普洱茶都是选用苦涩较低,茶香浓郁的名产区的嫩芽为原料的,其目的也是便于现饮。
近代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因为避忌普洱新茶的“寒性”和苦涩,才出现通过长期存放行为,以此改善口感,使其寒性转为暖性,苦涩降低,甜度增加,更迎合这个区域群体的消费习性。在普洱茶长期存放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转化而来的酽香,所谓的“越陈越香”,这类香气很适合当代人对茶品的审美喜好,于是乎普洱茶存放行为便由港澳地区逐渐蔓延到大陆,且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
新形势下的存茶现状
观察新形势下的普洱茶存放行为,我们发现其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1、普洱存茶区域变大,由过往的仅限狭小区域存茶蔓延到全国各地都参与存茶。
2、普洱存茶主体增多,由过往在港澳地区只是专业茶商存放发展到大陆内地全民参与存茶,不仅专业茶商,还有普洱投资者和个人收藏家都积极踊跃参与普洱茶存放。
3、存茶品种增多,由过往仅由几个特定产区原料供应和少数厂家特定配方生产的极少数普洱茶品种,发展到泛澜沧江两岸众多产茶区域的原料供给,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厂家生产的,五花八门多种不同配方制作的普洱茶。
由上可见,普洱茶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了全民参与普洱收藏,各种制作的普洱茶产品充斥于其中,那么,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所以的普洱茶投资和存放行为都能带来美好的期盼结果吗?
我们为什么要存普洱茶?
让我们分析一下普洱茶长期存放的诉求是什么?其实就是通过存放行为让普洱茶转化得到更佳的品饮效果和更高的市场价值。那么什么是“更佳的品饮效果”,也就是普洱茶存放后能比之前的口腔表现带来什么样的提升。以某厂家传统的配方7542为例子。通过长期存放近30年的7542产品,也就是坊间追捧的“88青饼”,和新出厂的7542产品的比较,我们发现长期存放后的“88青饼”对比同样配方的新茶主要有以下几个口感的飞跃——
首先是酽香迷人,经过充分陈化后的“88青饼”具有迷人的果香,而新的7542制品口感生涩感重不具备这类香气;
其二,新的7542产品具有很重的草青味,这给品饮带来极大的不舒适感,但通过充分转化后的“88青”产品,已经完全消除草青味;
第三,新的7542产品苦涩味较重,这也是影响当下品饮的主要障碍,通过转化后的“88青饼”,苦涩度已经不明显,代之的是柔顺甜香;
第四,最后陈化后的“88青”汤色较深,茶性由寒转暖,对身体尤其是胃部的冲击性越来越不明显,而新制的7542产品喝多了,会导致胃部的不适,身体承受的压力很大。
影响普洱茶品饮口感的因素有哪些?
由此可见,普洱存放只要追求口感的提升和飞跃以及茶性的转变,最终目的是为了带来更加的品饮愉悦性和价值的攀升。那么我们对普洱茶品鉴的口感都是由什么具体特征构成的?这些特征什么能通过存放改善,什么会至始至终不变化?我把影响品饮的口感因素划分为以下四类:
1、香气,是影响市场大量品饮的最主要因素,它能通过长期存放转化而来,也能因为转化而消失,通过转化而来的是酽香,如果香,枣香,药香等香型,这是转化而来的香型,而新茶阶段的鲜爽香或者草青味和花香等则会通过存放而越来越不明显直至完全消失。
2、水路,如茶汤的细腻和粗糙、厚薄等,但这类是由茶原料本身决定的,它基本不会随转化而变化。
3、口腔表现,主要是指生津回甘、苦涩柔顺等因素,其中一些能通过转化而变佳,如苦涩能通过转化变得柔顺和甜,但有些却基本与生俱来永远会不变,如生津回甘等因素,原料有就有,它不会因转化产生任何变化。
4、身体反应,主要是茶气,过往很多喝号级老茶的茶客感觉茶气很足,导致坊间曾一度认为,茶气是通过转化而来,但我们发现很多新制普洱茶都有明显的茶气表现,甚至很多红茶、白茶都有很强的茶气,由此我判断,茶气主要是有茶本身的原料带来的,它首先主要是由土地构成和环境生态度所决定的,至于能否通过存放而增加,目前尚待研究,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
由此,我们发现普洱茶通过存放,只是会带来影响口感诸多因素中的香气和口腔表现中的一部分变化,还有就是茶性的由寒转暖,其他的因素都是与生俱来不会因存放而变化的。
那是否所有普洱茶都能通过存放带来香气和口感的明显提升?
答案是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