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百匠茶学院原创
丨首发于今日头条:百匠茶学院
丨作者:林方致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 秦观 《鹊桥仙》
今夕七夕,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等,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已有千年历史。我国对七夕节最早的记载是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内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样的记载。
七夕节的名称与这个节日的日期有关,它的日期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并且祭祀的活动都是在晚上进行,在古代晚上也被叫做“夕”,因此得名。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活动是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专属于女子的节日,故而也是“女儿节”。
七夕与茶也有着很深的连接,七夕有着美丽、浪漫的“牛郎织女”传说,所以也代表着中国情人节。在古代,茶叶可以当做表达爱意的传情信物,情人之间可以茶传情,也以茶联姻,结成夫妻,朝朝暮暮,这无不体现着茶与七夕之间的联系。
明代的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一文中提到:“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
在古代,古人将茶叶看做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想要种树必要下籽,所以茶成了忠贞不移和多子多福的象征。
白毫银针·惊鸿一瞥
白毫银针是茶中美人,颗颗芽头饱满,身披如银似雪的外装,微微的弯着身形。用热水的冲泡之后,便在水中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根根挺立,随着水流上下沉浮。
片刻之后,热水被着上浅杏黄色,晶莹明亮的茶汤上飘溢着清新的毫香与淡雅的花香,花香、毫香交织着,纯正的香气,沁人心脾,使人舒心。
茶汤入口最突出的感觉是清甜,甜味是淡而悠久的,如是新茶会带有很重的鲜爽感,老茶则是醇和,不管是否经常喝茶的人,都能合口顺意。
白毫银针不仅美在外形还美于内里,芽头晒制出的白毫银针,厚而密的白毫富含氨基酸,饱满的芽头里则有丰沛的茶多酚、维生素、咖啡碱、儿茶素等,还有含量丰富的矿物质。
陈宗懋教主编的《中国茶经》中说,白毫银针性寒凉,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效,是降燥的好饮品;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让人不仅喝的顺心,还能喝的健康、美丽。
福鼎有句俗语:“嫁女不慕富贵郎,只问茶叶与银针”。可以看出以前在福鼎嫁女儿时,会以白毫银针作为嫁妆,充分的体现了银针的价值与地位。在现在,白毫银针也依然是身价最高的白茶,稀少的数量、优美的外形、甘爽的滋味,一起铸就了白毫银针不可动摇的地位。
白毫银针是惊鸿一瞥的情,珍贵,可遇不可求。
白牡丹·一往而深
白牡丹好比白茶中的仙子,一芽一、二叶,芽叶连枝,两片嫩绿秀美的叶片托着一颗丰盈的芽头,似花苞初绽,形态秀丽,如同一位翩翩仙子。冲泡白牡丹时,茶叶会在水中延展浮动,姿态自然,缠绵痴绕。
白牡丹茶的汤色较白毫银针深一些,茶汤浅黄清澄,有明显的白毫在茶汤中飘摇。冲泡后的白牡丹会散发出馥郁的花香,花香是其的主导香气,花香并不单一,而是富有变化,有清雅的兰花香、优雅的玉兰花香、清甜的栀子香等。
白牡丹多产在春季,一般采摘的时间是在清明节前,三月中旬左右,优质的白牡丹的产区是在高山地带,人烟稀少,植被茂密,这样的产地有清新的空气、常年萦绕的云雾和偏低的气温,这样的环境,拉长了白牡丹的生长期,也积累了白牡丹的营养物质。
丰富的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让茶汤的口感清爽宜人,滋味甜润可口,不浓、不淡的滋味,轻柔的汤感,很适合在闷热的夏季和干燥的秋季饮用,让人平心静气。
不仅如此,白牡丹还有很好的养生效用,它能够清热解毒,降血脂、美容养颜,不管是用来自饮、收藏,还是作为礼品赠送,都再适合不过。
“清香悠悠白牡丹,闻香品茗如八仙。”白牡丹茶味之妙,如悠长的情,一往而深。
寿眉·形影不离
寿眉是白茶中最平凡的,也是最常见的,如相濡以沫的情,常常陪伴,情深意厚。
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多的茶叶,春也生,秋也生,两季的产量相加,也让寿眉变得没那么珍贵,价格会便宜很多,也就成了我们的平价“口粮茶”。
寿眉虽然普通却有着巨大的升值空间,适合长期收藏,寿眉经过时间的磨练后,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从它的外表到内质都在变,寿眉的外形变为以褐色为主色调,配有墨绿与锈红。
陈放一段时间后,寿眉的茶香开始逐渐丰富,草香与叶香之后,有了果香、枣香、荷叶香、陈香,最后是沉寂多年之后的药香。在那时,煮一壶老寿眉,茶汤是暗红色,有着油亮的光泽,轻啜一口茶汤,入口的茶汤柔和、醇厚、甜润、饱满,回甘持久。
老寿眉随着存放时间的变迁,茶叶内含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减低,黄酮等物质逐年增多,所以茶汤的滋味才越来越柔和,顺滑。
时光赐予不起眼的寿眉丰厚的内质和美妙的口感,而时光让情感磨合,成为形影不离的情。
今夕七夕,以白茶为证,愿天下有情人“白”首不离!
欢迎关注【百匠茶学院】,了解更多白茶的知识!
原创说明:本文由百匠茶学院林方致(baijiang2018)原创出品,欢迎喜欢喝茶的朋友转发分享,其他平台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