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性上来说,这是喝生茶,白茶的季节。自己却喝了大量的熟茶。毕竟是试茶。按照正常的我的强迫症习惯。需要将茶喝得差不多才换茶。
散料大部分状态下是新茶的状态。火气比较大,夏天更是容易上火。
做茶一定程度上需要反着季节做准备。
比如,秋冬天需要想好下一年的生茶思路。
春天过后,又要想好熟茶的思路。因为一些春茶熟茶出来了。如果到年底的话,多半是夏天和秋天的堆子。
最近一个月试了大量的熟茶类别,勐海的,永德的,凤庆云县一带的,邦东的,布朗的,澜沧的,勐库的,普洱的,还有缅甸的。就差易武的了。其实很多茶喝过好几次了。
然后对自己说,可以了,停一下熟茶了。其实停下来,基本不可能。因为,这是工作的方式。
▲▲▲
生茶和熟茶,云南茶种的两面。静下心来想,生茶和熟茶很多时候是相通的。
内质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白白浪费。生茶的很多特性会在熟茶上有廷续,好的会廷续,不好的也会廷续。不要期望一个不好的生茶会转变成好的熟茶。
这是客观的和真实的。某农业大学教授说熟茶中不好的东西经过发酵后也会消失,这也站台站得太过了。
经常在茶山,因为了解得太细,所以有所敬畏。用前十年的医药心态,给自己的顾客带去自己也喝的茶,是最简单的心理。
记忆点是会忘记的。需要不停的固化。集中喝一轮茶。记忆和口感强化一次。熟茶,相对平和的茶更是容易模糊了味觉。那一个反应自己特点的点更不容易找到。
广东一位老顾客说得好:口感是练出来的。
这话的意思是:需要不停的刻意品茶。学和记只是兴趣点。刻意是向专业化转化的意味。
简单的一个口感描述词,细节方面会有很多很多的不同。
这个不同之处,语言不一定能描述。需要结合一些实际情况来表达和参照,
有时也要还原,回忆到茶的产地上去理解这些味道。
我们这个角度去确认熟茶的时候,基本是从茶区的角度出发。以便让茶能说得清出处和后期继续。
要怎么描述这些茶区的熟茶呢?
勐海味?澜沧味?永德味?勐库味?
在节奏好或特意找出笔记的时候。自己大约能分得出茶区。在没有感觉的时候。分不出来。
比如在感觉好的时候,有同行给我一个五级料,我能说出来非主流的区域。
如果在没有感觉的时候。需要建立几天的口感培养。
还有一种情况。自己在云南能从熟茶找到源头上。这是优势。而一般的茶客毕竟没这么样直接面对熟茶原料本身。
而且,在同一个堆子中,有不同的等级划分。我们需要在建立在等级上面的基本上再横向对比口感。
比如凤庆云县的一级对比勐海的一级
比如澜沧的三级对比勐海的三级
▲▲▲
熟茶和生茶有共通性。但表现在产品层面这个层次上又是另一类产品。产品重生或产品转变。
在工艺越来越成熟的现在。面对一个熟茶堆子,需要分析茶后面的发酵人的思路。成本思路。季节思路。
比如说:熟茶的甜,虽然是熟茶,但这个速度和力度应该也要对比的。
茶气?好像比生茶更难以描述。熟茶的茶气的生茶的标准又是不同。
熟茶的涩?会是哪些方面引起的?
如何理顺这个关系?
需要在不同茶区不同等级之间建立起做茶的思路。
还有是不同的季节,如何又去建立起这种对比。可能有一天可以详细的说得出。但现在没有动力表达。
这些茶区的熟茶特点慢慢在心中建立起来立体的感觉。
上面说了,茶区,等级,季节三个角度。如果再讲拼配,这超出了我的能力。完全是大神级别了。
其实一定程度上,研究过多,也代表了自己思路的混乱。希望今年结束这些总结。而慢慢转向产品方面上去。
▲▲▲
最近在想。有一天。会将行者品茶这个系列重新按一定的顺序串起来。从口感引申到茶区。会是不错的思路。
对感兴趣的人来说会是一本精细到可怕的书。
对不感兴趣的人来说会是一无聊到死的书。
本文文字为带剑行者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带剑行者,十年医药人,八年普洱茶人,大臻普洱茶大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