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桑走过很多地方,也爬过很多座山。
可能让我感悟最深就是那些茶农,他们的人生镶嵌进深深的泥土中,穿插在茂密的山林中。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世代传承下,福鼎这片土地,有很多当地的茶农,世代以茶为生,于茶树相依两恋。
这里每一个山头的土壤都十分肥沃,充分的日照与雨水造就了茶山丰富的植被。
山路两旁林木茂盛,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杂木树和多种的植物。
当老郑带着我们往他的茶园疾驰而行,一路上屋前屋后到处都是成片的白茶。期间你还可以看见山鸡在白茶树下闲庭信步,享受着白茶园提供的天然嫩草、小虫和不知名的小花。
它们吃饱喝足之后,在白茶园里随意拉屎撒尿,自由自在,酣畅淋漓。
我朋友的茶园位于多林多雾的太姥山山脉,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气候湿润,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以及村庄和道路。
也许是茶山受山川精灵秀气的滋润,叶张肥厚、柔软,内涵物丰富,所产白茶品质更加独特超群。
听老郑讲,这几年福鼎当地政府对茶园管控特别严,组建了执法队,常年巡山巡园,发现谁使用农药或化学物的“侵入”,发现一次惩罚一次,并在各大茶叶群里公告。
其实当地茶农,淳朴而憨厚,他们一辈子靠山吃山。
他们知道为了让茶人能够品山川日月,品一份花繁锦绣,品一份水墨意象,品世道轮回,有谁会轻易地破坏呢?
要不,我们放眼处,哪能还能随处看到各种各样“忙碌”的小生物,和各式各样争锋斗艳的不知名小花?
置身于漫山遍野的茶树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茶树的生机勃勃,感受泥土的芬芳,享受着山边的凉风习习,行走于小径间,举目皆是大自然的气息,满目翠绿。
其实,老桑每一次走访茶山,不仅仅只为了看茶,而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茶叶的“玄机”。
我喜欢看采茶姑娘,用灵巧的双手穿梭于茶树间,一掐一提,肥嫩的芽头或是一芽一叶的嫩尖便落在了手中。那飞快地穿梭,像在弹一首乐曲,像在唱响着一份美好的生活。
这里的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三个等级。白毫银针取新梢嫩芽且需遵循十不采原则,白牡丹取一芽一二叶,寿眉一般是采下一芽二三叶。
(白毫银针十不采:雨天不采,露水未乾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
当我一落座,老郑就为我泡上他珍爱的白毫银针。盖子一掀开,顿时茶香四溢,散发出不可抗拒的磨砺。
这里白茶不揉不捻,工艺步骤:采摘、萎凋、烘干。日光萎凋、加温萎凋、复式萎凋,不管是用哪种方式,它都决定一杯白茶香气和滋味。。
初喝一口,感觉一股有山野气息的木香、豪香悠然飘来,用这里甘甜的山水泡白茶,晶莹剔透的茶汤有香气挂杯,木香、蜜香、兰香,还有雨雾清气,阳光的滋味,诸多种种。
我真无法描述那侵袭而来的山韵,都有哪些。
福鼎这片土地,太姥山这片土壤明显是一个神奇的调香师,才能调制出这最天然的茶叶香气。
这茶香有如母爱般的坚韧,也有母爱般的妩媚,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让我老桑沉沦于此,常常难以自拔。
这几年白茶火得不行,价格也一涨再涨。以前,老桑虽然是福建人,但很少喝到白茶,可如今,白茶仿佛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也像被某只巨臂擎着的聚光灯突然探照到一样,令整个茶界为之再聚焦、瞩目。
听老郑讲每一年到采茶季节,市里的各大银行都很紧张,来这里取钱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据说都是用现金收购。
虽然现在支付方式简单、快捷,迅速。但这里的人们好像就喜欢一叠叠的钞票,仿佛看得见就是沉甸甸的收获,看不见只是数字。
这几年白茶的火爆,也让这里的茶农袋子里的钱成倍增长,但一路走来我仍然看着和往常一样,他们吃着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自己养鸡吃蛋。
他们的收入除了建房子之外似乎也不需要太多的开支。
门前卖茶,门后过着还是他们庸常的日子。
对于这里的男人来说,卖完茶,晚上约上几个人,喝喝小酒,聊聊茶山茶园,聊聊家长理短,就是他们精神生活。
他们的茶人生就这样镶嵌进深深的泥土中,穿插在茂密的山林中,植入到这片灵山秀水之中。
老桑之所以喜欢白茶,并不是他们说白茶可以当药,有各种各样的好处,我只是喜欢喝上那一口,离大自然最近的那一口滋味。
老桑爱茶寻茶,不是旅游,而是喜欢这种探索、品饮、体验。
我相信,老桑的念念不忘,您必有回响。
孤独的时候,我们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