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好多人,会觉这件事的只是一个梗,一笑了之。但我觉得这件事情的实质是在打一部分人的脸。
首先这件事在打和我一样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的“茶人”的脸。
我平时喜欢写一些关于茶的文章,通过文章的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发现好多读者更喜欢读最基础的茶叶知识。为此,我向好友吐槽过,觉得读者太过于肤浅,喜欢看那些已经烂大街的基础知识,反而不愿意看我写的有深度、有内容的知识。
直到这件事发生且引起我思考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并非是读者肤浅,而是我看待关于茶的相关内容的角度错了。
中国人都应该喝茶吗?
都应该知道茶吗?
都应该知道茶怎么来的吗?
答案是不。
有的人一辈子不喝茶,有的人终其一生只是把茶作为饮品,满足解渴、解乏、调味的需求而已。他们没有必要知道茶是从哪里来的,其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例如我的外婆是一个农村的老妇人,一辈子都很爱喝茶,喝了一辈子茶。但直到她走完自己的一生,也不知道一点点茶的知识,她只知道哪种茶喜欢喝,哪种茶不喜欢喝。
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不懂得的东西太多了,没必要事事都懂。想要搞懂,没有那个精力,有精力没有那个意识,有意识没有那个必要。
好多像我这样的“茶人”,把茶的地位想的太高了。一直待在特定的圈子里,所以产生了人人喝茶,人人爱茶,人人懂茶的错觉。感觉那些不喝茶、不懂茶的人在犯罪。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拔的太高,给自己画个一个圈。
我要对那些因为不懂茶而被我轻蔑的人说声对不起。
其次这件事还狠狠地打了自嗨中的“中国茶圈”的脸。
我觉得把“中国茶圈”比作“晚清”特别形象。一边是中国茶天下第一,茶香不怕巷子深的意识;一边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国外的产的茶都是“低等茶”,国外人不懂茶的错觉;一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地“借鉴”国外茶品牌营销策略、包装形式等。
中国茶一直感觉自我良好,走不出去就说是别人不识货,缺乏鉴赏能力。但实际上是我们缺乏竞争力,外国人不是喝不起贵的茶,而是缺少喝“中国茶”的理由和动力。
可能有人觉得我扯远了,实际并没有。外国人“不识货”和国人“必知茶叶知识”是同一个道理。所谓的“不识货”和“必知茶叶知识”是我们强加给他人的,而非事实。
在“中国茶圈”还有很多“圈子”,他们打着各种“文化”、“品类”、“职业”成立了各种组织,然后用一串串数字和语言的艺术制造着“茶叶帝国”的虚假繁荣。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茶叶的身价,给喝茶者设置了太多的门槛。
为什么“奶茶”的受欢迎度很高,就是因为他没有门槛。喝一杯奶茶,不用去想她是怎样做出来的,有没有什么样的文化或含义。只要考虑是不是自己喜欢喝的就好。
“中国茶圈”在渐渐地脱离原有的群众基础。文化、价值、功效...,一层层枷锁套在“喝茶”这件事上,让“喝茶”不再容易,不再轻松。
中国茶真的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为群众才是根。至于文化、艺术、专业知识这些内容是给特定群体的,千万不要把给特定群体的东西强加给所有人。
那什么是我们该做的呢?
1. “茶人”和“茶圈”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是“园丁”,而非“上帝”。不是你懂茶就很牛,而是你让好多人开始了解茶、喝茶、爱茶才很牛。做到不卑微,不骄傲。
2. 茶的位置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至于“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些只是爱茶之人一种夸张的赞美,而非绝对。
3. 学会平视,我们不去高高地俯视国外的茶,也不去仰视。而是补短扬长,正视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改进;发挥我们的优势,一往直前。
4. 守根。普通的劳动人民才是我们的根,一定要守住。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们都懂茶,而是让他们喝茶。
5. 分层。一定要清楚,不是人人都可以从茶中感悟的人生,对于人生的感悟,有可能从一次呼吸中就可以感悟;不是人人都有时间、精力、兴趣去欣赏茶的艺术与美,人们对于美的认知,一次简单的微笑对于特定的人来说就是艺术与美。
把茶叶知识讲给需要的人;把茶艺表演给欣赏的人;把茶道宣传给爱茶的人。
记住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的人喝茶,而非人人必须懂茶。
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属于一时之言,有很多欠考虑或不周之处,欢迎大家畅所欲言,修正改进、查缺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