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沐
图丨网络
上周,沈沐回了趟老家,与四五位老友叙叙旧,期间聊到了“黄片”这个话题,有人说黄片是病叶、次品,是茶商割消费者韭菜的新花招,黄片是不值得喝的。
我不以为然,科普了几句,试图为黄片正名。
黄片指的是普洱茶原料在前期的筛选挑拣工序中,将外形不佳,揉捻工序中不成条的部分挑出来,这些茶菁便成为“黄片”。
黄片的形成过程,源于采摘与揉捻2个工序。
采摘茶叶中相对粗老的茶菁,一般为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之外的第三叶,少部分到第四叶;因为黄片原料含水量有限且叶片宽大,经过杀青工艺茶菁失水变黄,茶菁变得没有弹性,影响了之后的揉捻成形成条,进而影响茶饼压制后的品相观感,能够明显看出与其他茶叶格格不入,因此需要将这些茶菁挑出,也就是“黄片”。
我国最早关于“黄片”的资料记载,源于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这里的"金玉天"指的就是"黄片"了。
用通俗一点的比喻,黄片相当于青菜被挑拣后的残叶,用心烹饪一番也能吃,但滋味终究比不上嫩叶炒的那盘了。
拣黄片是一件繁琐的事,虽然没啥技术含量,但是很耗时耗力。茶农手中的晒青毛茶,多少会有黄片的存在。遇上采茶制茶的农忙时期,劳动力匮乏、人工成本高、工作量大,不少茶农抱怨挑黄片这道工序耽误了工期和之后的销售环节。
正在小心挑拣黄片的老奶奶
虽然现在有了人工智能的茶叶色选机,自动挑选黄片、茶梗、黑片、白毫都不在话下,但是机器占地面积大,一般适用于大型茶厂规模生产;家庭小作坊空间有限,也没必要大材小用,因此茶农们还是多为人工挑拣黄片。
挑拣起来的黄片,有些被直接丢弃,有些则是压制成饼,成为黄片茶。例如中茶的“岁月黄金”,其原料便是黄片。另外像福元昌、润元昌等普洱茶品牌也有黄片产品。
压制后的黄片紧压茶
众人对黄片的态度,呈两极分化之势,不喜欢的人弃之如敝履,一脸嫌弃;喜欢的人则爱不释手,台湾省茶人还将老黄片命名为“神农一叶漂”。
合格的老黄片,产量有限,多仅存在于茶龄较大的茶树上(大树、古树等),小树(<50年茶龄)上则难觅黄片的踪迹。
黄片实际上是普洱茶制作过程中的副产品,价格自然相对划算,其品质可能与“主产品”不相上下或者稍逊一筹。对于喜欢好茶的发烧友来说,不妨试一试优质的黄片,看一看与你平时喝的普洱茶有何区别。
如今普洱茶市场的主流观点是喝“山头茶”,知名一点山头的茶价被抬得老高,古树茶更是一叶难求。这时候黄片的价值慢慢凸显出来,特别是名山名寨的黄片,高贵的出身使得知名山头的老黄片的价值不容小觑,其滋味口感也保有原山头茶的风格。比如老班章纯料茶价格昂贵,则更凸显老班章黄片的高性价比,像这类山头的黄片便有了自己特有的受众。
黄片好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内质饱满,茶多糖含量高,滋味甜醇,回甘明显,不苦不涩,香味独特,并且不像嫩芽生茶那么伤胃。当年的古树黄片更是非常好喝,且具有与生茶一样的越陈越香醇的品质特征。存放得当后的老黄片,其茶气、香气、醇厚感和滑润度不输给部分老生茶。
黄片茶的茶汤
黄片以其“物美价廉”的品质,逐渐俘获了想尝试名山茶的茶客们的芳心——“正宗名山茶太贵了喝不起,那我不妨退而求其次,试一试老黄片”。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冲泡黄片呢?
由于黄片多是老叶子,因此选用沸水冲泡,甚至可以放进壶里煮着喝。通过控制投茶量与浸泡时间逼发茶质,把黄片真正的滋味充分展现出来。
黄片叶底
好的黄片冲泡后的茶,汤色橙黄透亮,口感爽滑细腻,茶香持久,并且耐泡度高。
你喝过黄片吗?觉得如何呢?欢迎你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是@沈沐品茶,专注中老期普洱茶,传播茶文化,每天陪你进步一点点,从微尘到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