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斗茶,大家一定有所耳闻,但要具体描述他却又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
就连大火的《梦华录》在刻画斗茶时也存在bug,比如关于斗茶的项目,剧中说斗“汤色、水痕、茶味”这三项。
那宋代斗茶真是斗汤色、水痕、茶味三项吗?
到底什么是斗茶?
斗茶是怎么来的?
《梦华录》中还有多少bug?
今天我们从古籍中一起揭秘。
什么是斗茶?
做名词讲
大家知道斗茶发源于宋代建安地区。当地的白茶(白叶茶种)早在建安民间就自为斗茶之上品,北宋中期以后,人们干脆就将它称之为“斗茶”:建安“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
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诗句“白乳叶家春,铢两值钱万”就说明叶家的白茶是斗茶,苏轼《寄周安孺茶》中也有“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刘弇《龙云集》卷二八《茶》亦说:“其制品之殊,则有……叶家白、王家白……”说明叶家、王家的天生白茶一直都很有名,而这是斗茶之斗色使然。
至北宋末年,由于徽宗对白茶的极度推重,从此终两宋时代,白茶都是茶叶中的第一品。
作动词讲
简单说就是关于点茶好坏的比试,高下的评判。
故点茶与斗茶的鉴别标准与技术要求基本都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斗茶在水脚生出的先后时间上要比出个高低上下而已。
但从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斗茶早于点茶,点茶从斗茶发展而来,那斗茶又是怎么来的?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斗茶怎么来的?
唐冯贽《记事珠》中说“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可见斗茶是早在唐末五代初时就形成的流行于福建地区的地方性习俗。
从后来宋代的斗茶中可以知道,福建地区的这种“斗茶”与唐时在全国较大范围内流传的争早斗新之“斗茶”是不同的。如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诗中“紫笋齐尝茗斗新”句,说的就是斗新之斗。
入宋,福建地区的斗茶方法借贡茶之机为全国范围内的人们所熟识、接受和使用。
斗茶在全国被广泛使用之后,它的基本方法被取用为宋代的主导茶艺方式。
宋人对这种点茶的斗茶方式真是爱死了,以至于街头见面得斗(《茗园赌市图》),新茶出来更要斗(《斗茶图》)。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斗茶斗什么?
宋代斗茶的核心在于竞赛茶叶品质的高下来论胜负,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斗色斗浮”来品鉴的。
斗色为斗茶第一项。“色”即茶汤的颜色,越白越好,代表茶叶品质好。
徽宗说:“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纯白的茶是天然生成的,建安有少数茶园中有天然生出一株两株白茶树,非人力可以种植。蔡襄在《茶录》中也有明确说明,如其在上篇《色》中说:“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斗浮为斗茶第二项。“浮”即水痕,水痕出现得越晚越好,代表茶沫丰富。
《茶录》上篇《点茶》:“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要求注汤击拂点发出来的茶汤表面的沫饽,能够较长久贴在茶碗内壁上,就是所谓“烹新斗硬要咬盏”“云叠乱花争一水”“水脚一线争谁先”。关于“咬盏”,徽宗曾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在清楚水痕的基础上再来看《梦华录》“斗水痕”这一段:女主赵盼儿画了株草,而对手也写了个茶字,最后判赵盼儿赢。
大家关注点都在“茶百戏”,却不在水痕,这个真前后矛盾,是最大的bug了。其实前面也有提到水痕,但似乎为了剧情效果改成“茶百戏”了。“茶百戏”也可以斗,但在这里就不能说斗水痕了,看得我尴尬癌犯,也误导了观众。
《梦华录》中的第三个bug就是“斗茶味”,这个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好理解,但却有点违背宋代历史了。
“斗茶”之事就说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盘点《梦华录》中的茶事,欢迎大家多在剧中找茬~
好文推荐:
跟着梦华录学点茶|(2)点茶、水丹青、茶百戏、分茶傻傻分不清
跟着梦华录学点茶|(1)宋人为什么拿个“锅刷”点?点茶流程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