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心珍稀绿茶产自巴南白象山,在白象山千年的传奇中,“贡茶”是历史的主角。
唐宋以后,白象山大茶园的贡茶由官办僧行。这里有四座寺庙,其中千佛寺的僧人负责种茶,智矩寺的僧人负责采茶,佛心禅寺的僧人负责制茶,天益寺的僧人负责品茶。
其采茶、制茶,十分讲究。
茶园一角
第一个环节:采茶
清明时节,茶刚吐嫩芽,呈丫鹊口状,便开始采摘。采摘时间选在太阳出山之前。采摘前,要举行祭祀仪式。
面对茶山,设坛备案,焚香秉烛,竖幡扬旗,念经诵赞,在悠雅的佛乐声中,智矩寺住持带着该寺众僧虔诚拜偈:一拜皇天后土,二拜神农茶祖,三拜当今万岁。
然后,由12位天癸未行的少年尼姑,左手轻挽竹篮(古时称“籝”),右手伸向茶树,用大指和食指轻轻采摘刚开丫鹊口的茶叶。采时要一芽一叶,一次不能多采。每摘一片,就用口轻轻哈一口气,称为“仙气”,再轻轻放进竹篮里。
每位少年尼姑每回只采摘30片茶叶。12位少年尼姑,以应每年12月数,每人采摘30片,共360片,以应每年的农历天数。摘满30片,为一轮,将所采的360片茶叶集中放在一个竹篮里,再去采第二轮。
当朝霞照射到大茶园顶后,就将所采的茶叶送到佛心禅寺。
第二个环节:制茶
佛心禅寺的僧人早就作好了制茶准备,待所采茶叶一送拢,就开始炒制,不能让茶叶的“仙气”散去。住持关好庙门,不准闲杂人等进入。带着制茶僧人,围着茶篮转三圈。又举行与前述相近的朝拜仪式。仪式结束,制茶僧人再一次焚香净手,开始制作。
首先是剪裁,对每片茶叶进行检查,去掉个别多余的叶子,只留一芽一叶,芽如杞,杞明亮,叶如旗,旗根展。
其次,将新铁锅放在己燃起猛火的炉子上,把剪理好的鲜芽置于锅中,僧人左手掌锅,右手用黄刀纸当锅铲不断翻炒,待炒得半蔫取出,摊铺于几,用手揉了又揉,然后均匀地摊在纸上,将叶芽逐一搓成小条状,放上炉架,微火烘烤,使茶慢慢熏干(不能烤焦了)。
再次,待条状茶叶冷却后,置于事先备好的银瓶中,盖好木塞,又将银瓶盛入一个木匣里,木匣内用小茶枝将银瓶加以固定,木匣外用黄绸包封好,黄绸上绣有“贡茶”二字。在制作过程中,一直都有县大老爷监制。
制好后,即通过驿站送往京城。皇帝得此茶后,也不擅自享用,而是先祭天地,然后才能品饮。
大茶园贡茶制作技艺源于民间,又对民间茶叶制作产生深远影响。
直至今日重庆白象山茶园也常在清晨,由未婚少女上山采茶,尤其是清明时节的早春茶,模仿僧人作法采茶、制茶。
其茶叶制作流程大致为:
1
将鲜茶叶放入铁锅内微火翻炒,待茶叶蔫软时,将茶叶出锅,用筛子晾干,即为杀一青;
2
将晾干的一青茶叶再放入铁锅内翻炒,略15分钟,待茶叶卷缩,而无糊味时,将茶叶出锅,放入陶器缸内,用手轻揉,并逐渐用力,使之成为条状,再将其散开,晾干,即为杀二青;
3
再把二青茶放入铁锅内翻炒3~5分钟,取出再揉,用微火烘干,即为杀三青;
4
将成品茶精制,精选,装袋成包。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巴南茶叶制作技艺”便是传承大茶园贡茶的制茶工艺。
巴南茶叶制作技艺:
在传统绿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的基本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丰富为收鲜、摊晾、杀青、揉捻、造型、烘干、提香7道技艺,辅以抖、带、甩、挺、扣、抓、压、磨、滚等10种特殊手法,从下锅到成茶需要非遗大师不停翻炒5400秒,使非遗手工茶具有外形挺直匀整、绿润显毫,香味馥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甘爽,叶底嫩匀、鲜活等特色。
非遗制茶
重茶集团非遗大师-陈树福
目前,重庆市拥有40年手工炒茶经验的非遗大师屈指可数,而一位大师一天最多炒制春茶300g,所以产量有限,弥足珍贵。
从茶园到杯中,
长在千年白象山的这颗茶芽。
历经1/1000000的精挑细选,
再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南茶叶制作技艺,
成就重茶集团高端珍稀绿茶“定心”,
畅销40余年的“巴南银针”!
(定心-珍稀绿茶/干茶)
巴南银针(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