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品茶高手都喜欢进行一些概念化的描述,
比如,勐海茶是什么味,临沧茶是什么味,易武茶是什么味,这样看起来确实很酷,
刚开始很佩服这些高手茶人,竟然能用一到两个字,将跨度几百公里的茶区进行一个智者一般的总结。
然后五六个字就将云南茶区总结结束。
以至于刚开始时感觉这普洱茶太简单了,像找到了一把茶山的大门钥匙,
现在细想之下,其实脸谱化太明显了,开始是感觉很有智慧,后面想想,感觉不对,真这样子的话,应该是有些茶区,就应该只能卖得便宜价,怎么价还老高?
也有比如,易武茶是茶人的最后一站,布朗山是茶人的终点,总感觉怪怪的,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加一个看起来有些总 结性的东西。
有些茶友才开始喝三五年,或者本身是年轻的茶人,就开始说类似上面的人生总结的话,
大可不必,我们总结的应该是如何去客观的感知评价一个茶的能力。
而不是试图简单的找一把尺子。
横断山脉,高山之处,深山大谷。
每个大茶区波澜壮阔的,每个小茶区是生动立体而细腻的, 有时,适当放弃一些简单的总结会得到更客观的内容。
海拨不同,生态不同,种植历史不同,或者,当地的龙头企业做茶风格,都在影响这方面的茶区的口感。
在进茶山之前,我们也是试图按照这些标签去寻找,当,进山之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标签没有用处,
同样的在易武,在古六山,各绵绵山系之间,海拨高低错落的不同,会深刻影响着这些大小茶区的。
从贺开向上,到老曼峨路上,虽然同处在布朗山系之下,其实,也有不同的品茶风格重点,
喝茶人,不要按照这些刻板的,脸谱化的语言去习茶,终有一天肯定会发现没这么简单。
如果,我告诉你,在当下火得不行的去易武弯弓薄荷塘的路上,其实上要进过一大片橡胶林?你是不是有点悲伤?这导致我2015年第一次去薄荷塘回来之后时候,反而是对那片橡胶林念念不忘。
班章茶区其实上也有不少的,茶气一般的茶,你是不是感觉有点迷惘?
我们也常在一些跨茶区中能喝出另外那个茶区一些茶性的点,比如,一些高海拔茶能够跨越茶区,苦,香,涩,甜各方面。
所以,其实,比如,我们常说的冰岛蜜甜类的口感,临沧一些茶区,在易武,在布朗其实也都能喝得出来,
在布朗,在澜沧,在临沧某些区域,都有一些涩感重的茶,
同样,在上面的这些区域,一些类似的兰香,蜜香香型也会跨大区的存在。
像开头说的,高手在试图总结各茶区口感特点,我们需要看那个时间的时间背景,以前的时候,当然也有山头的趋势,只是没有开发到当下的小茶区,从茶的销售角度上来说,也没到细致化差异的程度。
营销大师在说,你要给你的产品找一个核心卖点,第二卖点最好也不要说,很多卖茶人也是高手。
有些厂家在做文案的时候,为了简化或提练,就做一个口感介绍的人为区隔。
很多当下的以闷泡为主的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也误导了这方面,很多茶,还是需要关注味觉的不同的细节方面,各种味道的先后出汤顺序,这会增加不少的乐趣,也更能深入的了解到一个茶后面代表的山水风情。
也有些做茶人进行总结的动机也不一定纯,因为一些茶区能有更好的价格有溢价,有些茶区就背锅,春茶做的就说是自己茶区的,雨水季就说是别人的茶区的。
忘记,各山头的脸谱化,可能是我们在客观评价一个茶时的一个比较有用的方面。
============
本文文字为带剑行者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带剑行者,十年医药人,十二年普洱茶人,大臻普洱茶大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