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段遇到过同行抬杠。
“凭什么说叶片红褐就是做旧茶,国标允许白茶出现红张。”
翻了下国标,的确如此。
但国标原文内容是,低等级的寿眉允许“偶有红张”。
偶有是什么意思,想必不用过多解释。
对寿眉叶片来说,建立在整体以绿为主色基础上,偶然带点砖红、偏红的颜色,倒也正常。
日光萎凋白茶,尤其白露、秋分前后的秋寿眉,因秋阳灿烂,叶片偶尔晒出零星红色斑块,也属正常。
但遇到成片大面积的叶片红变时,绝对藏有猫腻。
唯有将白茶拿去暴晒或渥堆,才会导致全盘变色的局面。
观察白茶叶底时,能直白看清。
刚巧,手头正泡了一盖碗2022一级春寿眉。
下面且以它为例,聊聊分辨白茶叶底的那些事。
说起来,优质白茶叶底不外乎这9点共性。
《2》
一、颜色匀称。
泡淡后的叶底,与干茶色系保持一致。
白毫银针的芽头,底色是绿的,外层满是偏白的茶毫。
白牡丹以绿白两色为主,配色像一碟小葱拌豆腐,芽白叶绿。
春寿眉以深浅不一的绿色为主,草绿、油绿、葱绿、墨绿,绿意深浅过渡自然。
秋寿眉最经典的叶片颜色描述非五彩色莫属,类似秋日山林,在叶片以绿为背景色的基础上,间或带有砖红、郝色、土黄等。
以上,都是新白茶的色系代表。
随着存放年份递增,这些基础色系不会贸然改变,只会愈存愈深沉罢了。
观察彻底泡开舒展的白茶叶底,建议参考上文的颜色描述。
不论哪种白茶,叶片或芽头底色都以绿为主,不能出现大面积红变、咖褐、黑褐。
若有,证明工艺存在重大败笔。
二、叶底柔嫩鲜活。
采茶时,茶农惯用这样的评价形容好茶青——叶片摸着像柔软羊皮革。
柔软、鲜嫩、饱满、有弹性。
经过加工处理成干茶,再次泡开。
历经多次沸水冲泡,白茶逐渐舒展,叶底依旧能展现出嫩活鲜亮的风采。
盖碗泡到最后,持盖轻摁叶底,能感受到一定弹性。
叶底在摁下去后,还能微微回弹。
拿起一两片泡开的叶底,稍微把玩。
叶片摸起来是软韧的,不软烂。
叶底一捏就变得软趴趴,像烂菜叶的茶,显然品质有猫腻。
三、茶梗身姿柔软。
寿眉一类的白茶,常有茶客嫌弃它的“梗”。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梗梗于怀”。
茶梗是连接新梢芽叶与茶树主干的交通枢纽,叶片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养分,主干依靠根系吸收而来的水分以及土壤内的氮磷钾等,都需要梗、茎、枝干等层层调配。
寿眉茶梗内,含有一定胶质物和可溶性糖,能为茶汤带来更加醇和绵柔的风味。
观察叶底时,优质寿眉的茶梗身姿很是柔软。
准确来说是柔韧,一掐就断。
哪怕将叶底拨动一番,也不会看出小木棍那样的硬茶梗。
若有,证明这泡茶原料过于粗老。
以至于茶梗内部纤维变粗,接近“木质化”,养分风味流失。
采用粗梗大叶为原料制成的劣质寿眉,品相不佳,易带粗老味,茶味薄且不耐泡。
即便价位便宜,买入手也谈不上性价比。
四、叶底留有冷香。
优质白茶内部,芳香物质积累充足。
泡茶时能全方位感受到茶香带来的魅力。
干茶香、盖香、落水香、挂壁香,甚至泡淡的叶底,依旧能留下余香。
冲泡7、8冲后,茶汤没有寡淡如水,而是保留一定饱满茶味。
端起盖碗凑近去闻叶底,还能闻出鲜明的花香、竹林香、粽叶香等尾调香型。
证明这泡茶内质表现可圈可点,实力不俗。
再说,热闻能感受到茶香不算稀奇。
大部分品质过得去的白茶,叶底内部残留的少量芳香,能凭借热力影响,快速扬起。
比起热闻时,从叶底能闻出余香更难得。
一泡茶泡到尾声,隔开半个钟头左右再去收拾桌面。
凉透的叶底,冷香清爽清晰,说明这泡茶没选错!
五、叶底无杂味。
闻叶底闻出雅致的叶底冷香,能体现好茶上限。
反过来看,叶底没有闷味、酸味、杂味、气息清爽,属于白茶品质底线。
但凡品质过得去的白茶,叶底都不该含有杂味。
早两年,有位老茶客寄来老白茶茶样,求鉴定。
收到后仔细看了看,撬出来的茶饼芽叶完整,叶片颜色自然,不发黑也不偏褐。
肉眼看去,一切正常。
怪异的是,叶底却有一股说上不来的怪味。
类似西药针剂的气息,闻着偏低沉,不清爽。
不论怎么看,这股怪味不应该出现在老白茶里。
如果没猜错,那是一款做旧手段很高明的老白茶,外形伪装得极为巧妙,难以令人察觉。
但在趁热闻叶底时,这股怪异的气息还是暴露出了马脚!
六、叶底不掺杂边角料。
上个月刚喝了一泡龙珠老白茶。
具体年份没有明确标准,包装上只显示“老白茶”这三个大字。
是原料压成玻璃弹珠那样的丸子状。
单个龙珠茶外形很小巧,克重在5克左右,刚好够一泡。
将龙珠放入盖碗后,注入沸水,连续泡了三冲。
随着叶底慢慢被泡开,这个所谓的龙珠茶,才发觉用料太次。
原本干茶外形除了叶片颜色偏黑外,其他地方尚可入眼。
泡开后发现,里面几乎没有完整叶片。
全部是断裂的碎叶居多,要么是碎叶,要么是粗老偏硬的茶梗,一副边角料的模样。
凭此可以断定,这款茶的品质不高。
压饼压砖后的白茶,内外一口料,表里如一,不掺杂边角料才能达到及格线!
七、叶底不含明显蜡片、粗老叶。
白茶在加工时有一个重要环节——拣剔。
拣剔时,要将粗老叶、蜡片、茶籽、木质化硬梗、以及包括草茎在内的非茶物质剔除。
上述提到的剔除物,不应保留在白茶成品内。
若有,证明这款茶拣剔不净。
或者说在挑拣环节根本没用心。
若在一泡茶喝到最后,到了观察叶底时,才发现里面藏有杂草碎屑,这未免太影响喝茶心情。
某种意义上,这也能反驳那些认为白茶加工只要随便晒晒就行的奇葩观点。
好茶的加工,需环环紧扣。
一步也不能掉以轻心,远没有看着那么简单!
八、芽叶相对均匀。
买水果常能遇到特大果、大果、中果、小果的选项。
同一批果子里,个头越大越饱满,看着越诱人的水果,价位会更高些。
若买一箱特大果型的苹果回家,收到货后却发现果子个头小,名不副实,无疑是太吃亏。
买茶,也是这样的道理。
相同品类、相同等级、相同产地的前提下,若无特殊情况,自然是芽头越饱满、叶片越细窄、茶梗看着更纤细的白茶,等级更高。
若你买了某批一级寿眉回去,泡开后观察叶底,结果发现里面毫无芽头存在感不说,并且叶片大小不一、茶梗有粗有细。
如此梗叶不匀称的白茶,等级标准混乱,不建议入手!
九、叶底有光泽。
好茶的叶底要“亮”,有光泽,有光亮。
经历轮番沸水洗礼后,干茶已被彻底浸润。
直到最后能看到盖碗内的叶底,在水珠的浸润下,显得鲜亮有光泽。
看起来气色好极了。
反观那些问题茶,难以呈现这样的好气色。
比如,整饼看起来黑乎乎的渥堆做旧茶。
泡开后,再去看叶底。
连叶底颜色看着也是死气沉沉的黑褐色系,没有半点生机与活力!
《3》
泡茶时,看叶底的方法很简单。
茶泡到不能再出味道后,找一个平面,将叶底倒出来。
最好放在可以照进自然光的地方,看得更清楚。
可直接看着盖碗内的叶底。
也可将叶底倒出来,摊开细辨。
稍等片刻,微凉一点后,可用手指捏一捏茶梗与叶片,感受软韧程度。
一看、二捏、三闻。
看颜色,看光泽、看整碎程度。
捏茶梗,摸叶片,拨芽头。
趁热闻叶底,冷后再闻余香。
简单几步,便能清楚看清藏在叶底里的秘密!
更多关于白茶的知识
新白茶、老白茶、春白茶、秋白茶、散白茶、白茶饼,有哪些不同?
桂花白茶,茉莉白茶,玫瑰白茶,它们和白茶不是同一种茶,别弄混
白茶江湖的华山派剑气之争,新白茶与老白茶,孰优孰劣
无论新白茶,还是老白茶,请问白茶的毫香就是枣香吗?
白茶性寒凉、白茶含糖,你也这样误会过白茶的功效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