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中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在南方,在闽地,溪壑纵横河谷交错间,茶山茶园随处可见。丛丛茶树高及人腰,皆齐齐平头修剪,远望宛若一条条青碧飘带,随山丘绵延蜿蜒飘荡,但这不是茶树的自然风姿,茶树枝叶顺天性伸展的,是那些散漫于荒野烟云露地的野生茶,这些茶往往品质更高,色香味更有天然清韵。
茶,草木中间一人,多么美妙的拆解。古人于生活的认知,真是耐人寻味。于天地之间,不仅是要生存下去,更要以细腻、精致的身姿让生活更富有禅意。于是,茶文化的延伸,便触及到了这点。
一直以来,笃信万物有灵,食物和饮品当然也不例外。入口的东西都要仔细,不仅仅是因为健康,还有对气质的修炼。
多食荤腥定是破坏清朗之气,而长久的粗茶淡饭也养不出雍容华贵。所以中国人对于餐饮的讲究,有很深奥的妙趣和学问。饮茶,当然不例外。
喝茶,是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质风骨的。林清玄在《从食物看人的性格》里,有云:对于喝惯了茉莉香片的人,水仙茶更是往上拔高,如同坐在山顶上听瀑,水仙入茶而不失其味,犹保有洁白清香的气质,没喝过的人真是难以想像。
对于僧人而言,喝一杯茶,着实为修身养性、享受生活之举。首先,茶树植于寺旁,少不了多日的精心照料。其次茶水以山泉为佳,远于人烟的幽静之处更为上品。再者,烧水之时采用木材,火候的把握需要精准。寻求上佳口感,慢慢摸索,形成经验。然后便是喝茶。独饮之时,触碰心灵之轻,心神往之;邀友品茗,谈话交心,为待客之道。礼仪之邦,以此见之,并四海远扬。
苦是生活的本味,同样苦也是茶的原味,大部分人喝茶都是来体验它的苦味。人们对于普洱茶的第一印象就是苦茶,茶即是苦味才厚重,如果全是甜味则不会有几千年这么厚重的茶文化传承至今天,只有苦涩的茶文化可以衬托出生命的本味。
饮一大口茶汤,使茶汤充满口腔,慢慢感受其收敛性和刺激性。咽下后如果舌面或舌底有津液缓缓释放,并伴有甜甜的口感,且持续长段时间也不减弱,便可以称为回甘持久了。
一位老茶客认为:真正的好茶,就是能用鲜爽本韵盖住茶汤的苦涩,再将苦涩不知不觉转化,在喉间酝酿片息,带来清新利爽的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