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普洱炒的火,山头拿来说。
大哥语重心长:“章朗普洱茶大气,与班章的霸气不一样,你知道霸气和大气的区别吗?”
我摇头。
大哥紧逼不舍:“易武绵厚华贵,景迈妖艳香浓,这是皇后和妃子的区别,懂吗?”
我摇头。
大哥写下茶单,“这个病是拼配茶喝太多,舌头废了,幸亏不是晚期。按我开的这几饼慢慢喝,还有救。”
结账后大哥很欣慰,感叹身边又多出一个“韭菜人”,缺钱时就能收割一波。我也沾沾自喜,能遇到真正懂茶的大师,打算定期购买他的山头纯料。舌头废没废已经不在乎了,因为脑子肯定坏了。
指南仙境(上)
人海巧遇这种大师,还是躲着点好。靠味觉精准判断出山头,并用这一指标定义普洱好坏,这件事本来就不靠谱。一饼茶的口感,永远都是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制作工艺、仓储条件共同合力的成果,任何一个环节有区别,都会造就口感的独特性。
从茶树品种来说,同一山头不同茶树,有性繁殖必然会造就植株基因不同,品质各异。好比同一小区,隔壁老王的儿子和你就有天差地别。
从生长环境来说,同一山头小环境里海拔、土壤、光照条件、植被丰富性等,也非毫无二致。贝尔荒野求生都知道挑选山里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可茶树没有腿,也没挑选的机会。茶树生长条件有区别,滋味必定大相径庭。
Boh 茶园
制作工艺更不用多说了,制茶师傅的经验不同,手法不同,也会造就品饮时的差别。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不同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能一样吗?
大师慌忙狡辩,只有经过时间洗礼,山头特点才会突出,成为普洱品质决定性因素。这摆明是暂时忽悠未遂,转身画一张未来的大饼。普洱茶陈化时,酚类物质逐渐氧化,香气由原来的多样转向单一,各类特点反而会随着仓储年限增加而消弭。保证后期存储完备,老老实实控制好避光性,密封性,温湿度,比一直吹嘘原料取自哪个山头有用的多。
更何况,大师给你的山头古树纯料大部分也是赝品。比如去年冰岛茶王树以88万高价售出采摘权,只产出10斤左右毛料,可茶城同款假货琳琅满目。大师建议我们花几百几千购入,日后增值几十几百倍,巴菲特听了都惭愧。大师心知肚明,只要包装印有炒作正热的山头名称,销量、利润就会增加。我们听过82年拉菲总产量4万瓶,中国每年卖出40万瓶的笑话,没想到山头普洱茶也是这么离谱。
普洱茶不是营销出来的,而是喝出来的。没有必要让山头庞杂成为我们接触普洱的阻碍。也没必要只因某山头炒得火热,便趋之若鹜。我们还是把普洱从各种标签中解救出来,实实在在地喝茶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