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深夜睡不着,最怕刷到各类美食。
那感觉,不看难受,看了更难受。
其实,作家笔下的美食,有时比视频里的更能刺激味蕾。
此刻,若去看红楼菜谱,更是要被饿得饥肠辘辘了。
什么茄鲞、鸡髓笋、鸽子蛋、炒芦蒿、豆腐皮包子……
李麻花如果看到了,必然会点上几份宵夜,以慰藉心中蠢蠢欲动的馋虫。
想到这里,眼皮已经开始上下打架。
本打算去梦乡里找周公,有个茶友来聊天。
是为姐姐。
她说,为什么我用盖碗泡白茶,总是这么烫手呢?泡出来的味道也有点苦苦的。
问清之后才知道,又是闷泡惹得祸。
拥有了这么优质的高山白茶,却不懂得如果冲泡,真真是暴殄天物啊……
当然,这位姐姐的情况,也不是个案。
今天这篇文章,村姑陈想告诉大家3个有关白茶闷泡的缺点。
顺便给新茶友们,分享一些自己平时泡白茶的经验和技巧,如何才能泡得鲜香醇爽。
《2》
缺点一:容易烫手
同一个盖碗,在不同的人手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表现。
如果是老茶客,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轻松驾驭,收放自如,行云流水。
但如果是新茶友,那就需要多加练习了。
就算是按照村姑陈所建议的,挑选了一个宽碗沿的、薄瓷的、容量适中的盖碗,也有烫手的风险。
归根结底,就是闷泡了。
闷泡的时候,热量会不断聚集在盖碗内部,并蔓延至整个碗壁。
若是过了30秒,或者1分钟才打算出汤,这时候用手去抓盖碗,会发现碗沿奇烫无比。
大部分的人,会选择等待水温继续下降后,再来出汤。
但也有的人,会硬着头皮,把盖碗端起来,将茶汤倒进公道杯里。
直到实在受不了了,哆哆嗦嗦放下盖碗,一看,已经被烫成了红酥手。
别小看沸水,真的是会烫掉一层皮的。
人前还得忍着,不能露怯,如果让对方看出你连盖碗都不会用,那可就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伤害”自己。
想要盖碗用起来更顺手,泡茶时,就不应该犹犹豫豫,错过出汤的最佳时机。
泡白茶,泡高山白茶,理所应当要快出水,不能闷泡。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尽量控制在7-8秒左右。
如此一来,就算沸水的温度很高,但留在盖碗里的时间很短。
高温甚至来不及蔓延到碗沿的位置,已经被倒出来了。
所以,手指基本感受不到什么热量,就更别提烫手了。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握盖碗的正确手势,是“三指握碗法”。
也就是用大拇指和中指,分别握住碗沿的上下两侧,食指在上,固定住盖钮。
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就能轻松把盖碗端起来,并且不容易烫到自己。
《3》
缺点二:容易把茶汤泡得苦涩
茶叶当中具有丰富的内含物质,其中包括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多糖等物质。
而这些物质,也可以视为营养物质。
其中,茶多酚主涩,咖啡碱主苦。
因此,我们在某些时候会喝到茶汤里又苦又涩的口感。
但在正常情况下,白茶体内的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适中,不超量,便不会让茶汤出现明显的苦涩感。
大部分时候,还是鲜香醇爽,香清甘活的。
尤其是品质好的白茶,茶氨酸含量高,鲜爽感更加强烈。
可有些时候,终究还是逃不过闷泡所带来的后果。
闷泡,使得茶叶和水长时间接触浸泡。
在此过程中,各类物质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也包括茶多酚和咖啡碱。
这样泡出来的茶汤,浓度更高,味道更加苦涩。
当然,对于长期喝浓茶的人看来,刺激苦涩的茶味,才够劲道,才好喝。
这类重口味的朋友,如果给他喝快出水泡出来的茶汤,反倒觉得太寡淡,太缥缈。
殊不知,浓和淡,与茶叶本身的品质没有太大关系,主要看冲泡。
浓非厚,淡非薄。
浓不代表汤感醇厚,内质饱满,纯粹是喝起来罢了。
而淡也不代表汤感单薄,养分不足,反而清莹、稠滑、细嫩,代表白茶的精髓所在。
因此,想要喝白茶原汁原味的,或是喜欢喝茶味淡雅些的茶友,还是提倡快出水。
沸水注入后,就快速出汤。
内质均匀释放,香气和滋味也能循序渐进地展现。
《4》
缺点三:降低耐泡度
我们常说,好茶很耐泡。
并且,平日里也经常用“耐不耐泡”来衡量一款茶叶的品质。
可大家还漏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正确的冲泡方式下,好茶才会耐泡。
假设在快出水的情况下,滋味物质匀速释放。
第一冲鲜,第二冲清,三冲四冲是精华,五冲六冲稳定释放,七冲八冲仍然保持,九冲十冲才稍微有落下的迹象。
整个过程,用画图来表示,就是几何学上的抛物线。
从低到高,渐次呈现。
也正因为没有过度的压榨,富含营养的白茶,才能在一冲又一冲中,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风情。
直到精疲力竭,直到生命走到尽头。
但闷泡,则是逼迫着茶叶提前析出物质。
原本能平均分配到10冲里的物质,却在暴力闷泡下,堪堪5冲以后,就败下阵来。
并且会发现,滋味呈现断崖式下降。
前几冲极浓,之后突然又变得极淡,仿佛在坐过山车一般。
总结来说,品质好的茶叶,要闷泡才会不耐泡。而品质差的茶叶,不闷,也是不耐泡的。
因为内含物质有限,甚至到了匮乏的地步。
宛若一块即将干涸的海绵,挤一挤,勉强能见到零星水花。
但如果想挤出更多的水,基本不可能了。
毕竟,先天条件就摆在那里,我们也就不要“强茶所难”了。
《5》
还有人说,闷泡是专业审评。
所以,日常喝茶也可以照做,这样才能快速判断出一款茶的品质如何。
这其中的道理,说起来有些复杂。
闷泡,确实是各大斗茶赛、审评会的现场常见的泡茶方式。
往往在桌面上,十来个盖碗一字排开,加入适量茶叶,再开始注沸水。
然后便去看计时器,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
时间到了,就按照刚刚注水的瞬息,依次出汤。
毋庸置疑,这是名副其实的闷泡。
而现场的专家们,便可以通过闻香气,尝茶汤,看叶底等方式,来判断其品质。
可以说,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一款茶的缺点。
缺点少的茶叶,便能胜出。
但是,这个活可不是普通人能干的。
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熟悉掌握评茶技巧的人,才能在闷泡后一杯杯极度苦涩浓郁的茶汤里,准确找出问题来。
至于普通人,肯定会哇地一口吐掉。
那股味道,真真是令人难忘。
故而,作为普通茶客,大可不必用专业审评的方法来喝茶。
平时喝茶,是为了享受好茶,寻觅其中的优点和特色。
比起浓酽苦涩的茶汤,鲜爽清甜的汤水,岂不是更美味?
《6》
这个世界,本应是平和、温柔、和善的。
就像用快出水泡出来的白茶,淡雅素洁,香气四溢。
而闷泡,就像是某个黑暗组织,粗暴顽劣。
将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都释放出来,让我们喝到又苦又涩的茶汤。
如果刚开始喝白茶,必然会被劝退。
若习惯了闷泡的味道,之后,也只会一错再错,不再接受清新淡雅的茶汤。
非浓苦不喝,非刺激不要。
这样喝茶,还能品味到原汁原味吗?
倒像是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喝茶时,觉得这茶太淡,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