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曲水流觞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参展观众参与其中。
2017年 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2013年 首届“两展一节”
2006年 首届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近些日子,茶界盛会不断:第10届香港国际茶展、2018上海国际茶业展、2018中国国际茶产业投资展览会……遍地开花的茶博会,愈发成为了国内外关注茶行业发展的窗口。
“茶行业深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茶博会就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说。茶博会,如同一扇扇窗扉,每一次推开看到的,都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同的风景。
春风拂面 摸索过河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茶行业时,新兴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在1984年茶行业不再实行统购统销后,其于第二年正式与市场接轨。它参与市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企业自销、有批发市场,还有一个最典型的,就是茶博会的组织和申办。”王庆说,从白手起家到蓬勃发展,它的每一步,都有着改革开放深深的烙印。
“起初,茶博会还不这么称呼,更多地被冠以‘文化’的名头,例如茶与中华文化展示周等,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更多地倾向于与茶有关的书法、绘画交流。”王庆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外市场的一些做法渐渐地传入中国,尤其是他们的食品展、饮料展等,新颖的搭建模式和交流平台,令茶界人士颇受启发。“旧貌换新颜”的茶博会,才为今天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也是从那时起,茶博会不再以文化为主导,而是产品唱了主角,成为了真正为生产单位和消费者、合作伙伴搭建起的桥梁和平台。”王庆说。
海外取经 全面超越
为了吸取更多的国外经验,王庆带队踏上了交流的旅程。
美国世界茶博会,首先为业界人士上了很重要的一课———精准定向。
2007年,刚走进亚特兰大美国世界茶博会展厅时,王庆就明显感觉到了与国内展会不同的氛围。“和国内人声鼎沸的现场相比,展会非常安静,来往的人并不多,甚至显得有些冷清。”然而,和参展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会的成交额却非常高,最后的贸易成绩单完成得格外漂亮。“我们仔细思量后才知道,原来,现场的参展商和参展观众都是主办单位定向邀请的,这些人不贵多但贵于精,这些定向的选择要求精准、务实,可见他们当时的组织水平要高上很多。”
在国外的茶展中,偶尔也能看到国内茶企的身影。“记得2006年,我去参加莫斯科食品展时,特意去看了一个茶咖小展厅。在那里,竟然发现了我们中国的茶企,但规模都很小,产品都很简陋。尤其与当时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家的展位比,我们的展位实在显得有些寒酸。”“但我始终对我们茶博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超越他们。”回国后,王庆和同事认真总结和学习海外成功经验,再融入中国特色,打造起中国茶博会的新蓝图。
“现在国内的茶博会越来越热闹,各种层次各个区域的都有,对行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企业来说,这是宣传品牌的好机会,可以寻找合作商、加盟商拓宽平台;对于消费者来说,茶是体验式产品,不仅可以购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更通过了解、熟悉品牌的同时,学习茶文化的知识,寻找新的健康的饮茶方式;对于涉茶行业而言,茶器具、茶水、茶服、茶食品、茶深加工品等涉茶领域,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带动和发展;对于国际交往而言,国外好的茶产品可以在此推荐给国内消费者,来自各国的外宾也可以来欣赏了解中国茶叶特点,促进茶叶的多边国际贸易交流。”
在王庆看来,现在中国茶展既有定向的、精准的茶产品服务,也有辐射普通大众的、爱好者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国外将茶定位为饮料,我国则将茶视为相关国计民生的产业、与传统文化接轨的文化产业。从底蕴到市场,无一不展现出了作为茶叶发源地的大国风范。”
几十年过去了,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现如今已成长为引领行业先锋的弄潮儿。“我可以很骄傲也很自信地说,我们的茶博会水平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王庆说。
雨后春笋 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国内每年举办的茶博会有上百场,其中由中茶协支持举办的茶博会就有七八场。
“每年6月份的‘两展一节’,我们已连续举办了6届,属于政府主导型、组织协会主导型的茶博会;广州茶博会则属于市场主导型……”王庆说。在他看来,茶博会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有不同组织、类型、层级,多如牛毛。还有一些茶展融进了地方组织的农产品、有机产品博览会里,这样的也不在少数。
如何能在众多茶博会的举办中,挖掘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仍需要下一番功夫。
王庆介绍,2018上海国际茶业展就是紧随时代特色,以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为主题。“我们从全国各地邀请了贫困茶区的参展商,很多都没有收展位费,希望能够在上海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但怎么和消费者对接上来,不仅仅是扶贫主题的选定,产品质量要好、价格要适中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考虑。茶产业扶贫,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长期的举动,将来能发生长久的、持续的作用。”王庆说。
近些年来,中茶协也在与各地合作,帮助地方设计内容,邀请参展商、经销商、消费者群体代表等,加强经验交流、提升企业加工水平、稳固标准质量。“如何举办既有规模、又上档次,还要接地气、受老百姓的喜爱的茶博会,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未来,我们会不断努力,让这样的茶博会越办越多、越办越好。”王庆说。
来源: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徐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