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十年(1183),朱熹辞去官职,来到福北部崇安县,在武夷山中创办学校。
这是荣西第二次入宋四年前所发生的事情。
如今武夷已成为名满天下的产茶地,而在中唐陆羽的时期,武夷这个地名与茶还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宋代,《茶录》中以建安茶即北苑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而武夷仍名不见经传。
直到南宋以后,武夷才作为产茶区而名扬天下。
确实在南宋之后,北苑衰微,武夷起而代之,但此前武夷并非完全默默无名。
唐代诗人徐寅收到朋友赠送的蜡面茶,因作诗感谢——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徐寅是唐末至五代时期人。
在北宋时期,苏东坡(1037—1101)也有诗作《咏茶》记曰: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粟粒芽。
指的是细幼的茶的新芽。“前丁”是指《建安茶录》的作者丁谓,“后蔡”是指《茶录》的作者蔡襄。这两人均是官至宰相、来自南方的北宋官僚,从时间来看,丁在前,蔡在后。
遗憾的是,《建安茶录》现已完全佚传了。
以“先忧后乐”的名言而人所共知的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在《斗茶歌》中,也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诗句。
这个时候,茗作为茶的雅称,似乎已为一般人熟知。
在北宋时期所编著的大百科辞典《太平御览》中,茶的项目也收饮食类“茗”的标题之下流经武夷山区的河流蜿蜒曲折,被称为“九曲”。
武夷丛山秀美,总称为“三十六峰”,各有名目,其中以大王峰、狮子峰、玉女峰、隐屏峰、接笋峰、玉华峰、天柱峰等最为有名,朱熹所创办的学校,位于第五曲之隐屏峰山脚下,朱熹自己将之称为“武夷精舍”。
“精舍”是讲学布道的场所,在佛教中也指寺院,如非常有名的“祗园精舍”。
朱熹的父亲曾在安徽省紫阳山读书,于是朱熹便将自己的书斋起名为“紫阳书室”,不久武夷精舍也被称为“紫阳书院”或“武夷书院”。
创办学校的初衷在于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而辞官引退大概是对当前政局感到失望吧。
朱熹之友陆游作此猜想,并批判了朱熹的敌前逃亡。
身闲剩觉溪山好,心静尤知日月长。
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相忘。
人民尚未苏息,而您却在这个时候隐居于武夷这样景色优美的地方究竟是何打算!
陆游这个时候五十九岁,比朱熹年长五岁写这首诗的时候,陆游大概也煎调了茗茶吧。
用小勺“击拂”的描述倒与这个场景很贴切,不过这时已经普遍使用茶筅了。
此文仅为大家介绍关于武夷山的茶、盏与山水、文化和历史,是小编阅众多书籍及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欢迎关注【武夷岩茶课堂】,关于武夷山、岩茶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