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赫赫有茗,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茶知识
茶,为陆羽一生所痴。陆子以撰写《茶经》而名扬四海,对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的发展功若丘山,被人们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与诗一脉相连,好茶之人的诗篇总是妙笔天成。陆鸿渐生性疏放脱俗,深谙茶道,又擅诗作,其诗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
令人惋惜的是,陆子存世的诗作为数不多。《全唐诗》卷三百八,共收录陆羽两首诗。一首为《会稽东小山》,另一首便是今天要讲的《歌》。
陆羽《歌》
不羨黃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是陆羽在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之时,听说家乡晋陵(今湖北天门)曾收养自己的师父智积禅师圆寂的消息,不能在床前尽孝更不能送终,悲痛而作。
苕溪
此诗的前四句,四个“不羡”,两两对仗。
黄金罍[léi],对应着白玉杯。两件,都是名贵酒具。
罍(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朝入省,对应着暮入台。二者,都是宦海生活。
黄金罍、白玉杯,朝入省、暮入台。常人,求之不得。陆羽,皆不羡慕。
由此可见,茶圣陆羽没有功利之心,不求荣华富贵。
这怎么可能?
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他有茶相伴。一杯茶,能给身、心带来双重的满足感。爱茶的人,乐在其中。不爱茶的人,不知所云。陆羽的“四不羡”,只有爱茶之人才能理解。
这首《歌》,通篇没有一个“茶”字。这首《歌》,却只有爱茶人才能真正读懂。
四个不羡慕后面,是让读者更为好奇的内容。
到底是什么,能够让茶圣陆羽羡慕呢?
而且,不是一般的羡慕,而是“千羡万羡”。
原来,是西江水。
也就是说,无比羡慕西江水。
为何羡慕西江水?
答:曾向晋陵城下来。
曾向晋陵城下来
在《六羡歌》中,世人对陆羽的恬淡寡欲一览无余,他不慕俗世富贵虚名,终生不仕,铭心镂骨的永远是故乡竟陵的西江水。
西江水
提起竟陵这个地方,也许陆羽的内心是百感交集的。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师父,智积禅师。
《陆文学自传》开篇提到:“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一句“不知何许人”,道出心中多少辛酸。原来,陆羽年仅3岁就沦为孤儿,幸蒙竟陵积公大师收养。积公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潜心佛学,而陆羽却志不在此,要学儒学。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九三《陆文学自传》中记载:
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
师徒两人自此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积公一改昔日的慈爱之心,屡屡以贱务对其进行考验,并严加管束,动辄鞭笞。陆子一心向学,却无纸学书,于是以竹枝画牛背练字。经历几番风吹雨打,他不堪忍受,收拾细软逃离了竟陵。
那么,陆羽对于智积和尚是不是一肚子怨气呢?
恐怕不是。
陆羽晚年,在写《陆文学自传》时,仍称这位老师为“竟陵大师积公”。
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要真是心存怨恨,那不是该叫“智积老和尚”或是“智积老秃驴”吗?
其实幼年时的寺庙生活以及智积禅师的教导,都给陆羽带来深刻的影响。
首先,陆羽与茶结缘,即是因寺庙生活。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茶便与佛教紧密结合。茶既可提神醒脑,又不会迷乱心性,因此而融入寺院生活。
智积禅师,是陆羽茶学的启蒙老师。
其次,陆羽终其一生并未娶妻生子。虽是在家,岂不是犹如出家?
再者,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收录一种茶器为“漉水囊”。
漉水囊
这件茶器,自陆羽之后再未见人使用。因此,显得颇为神秘。
其实“漉水囊”,是佛门用具,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正藏》等佛教律典中都有专门记述。僧人取水时,先用“漉水囊”过滤,以免误杀水中的生物。茶圣陆羽在寺庙生活中,肯定用过“漉水囊”。从而,再把佛门法器,融入了饮茶生活当中。
陆羽虽然最终从佛寺出走,但在他的生活中却似乎仍按照佛教徒的标准要求自己。
智积禅师在陆羽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写在最后
若没有老师救命,陆羽可能早就丧命荒郊。若没有老师授业,陆羽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尽管陆羽和师父志向不合,但陆羽对师父充满感恩、思念。所以他才会羡慕西江水,能够时刻陪伴师父身边。
好文推荐:
陆羽朋友们的无奈:老陆,你不是在采茶,就是在采茶的路上
唐代诗人拍的“短视频”你确定不看?还能学焙火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