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铺茶自古便以“上市早、品质优”而倍受茶客们的青睐,也因为“色亮、味香、富硒”而受到茶客热捧,并远销东南亚和欧洲。茶铺茶历史悠久,而决定茶铺茶优异品质的原因,是优越的自然生长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优秀独特的制作工艺。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气候,奠定了茶铺茶不凡的内质;精妙、独到的制茶工艺,造就了茶铺茶的品质绝佳、馥郁隽永。
奇秀的青山碧水,孕育茶铺茶的生命;悠悠千载的历史,酝酿茶铺茶的故事——
侯王赐名
据说,茶铺种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汉武帝时,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任都梁候(今武冈)国王。刘遂爱茶,曾遍访候国茶园。一日,在雪峰山南麓,见有连片茶园,几间小铺,便歇脚饮茶。数杯后,神清气爽,甚是欣喜。便问:此地何名?茶农答曰:未曾有名。刘遂几番思虑后说道:此地产如此好茶,就叫“茶铺”。从此“茶铺”成了地名,沿用至今;也成了当地的茶名,远播海内外。
唐宋时期,茶铺所产茶叶从高沙寥水河走水路到汉口后,或作贡品进贡朝廷、或再下南洋销往西洋。1952年洞口设县,“茶铺”在洞口县域之内,却不归洞口县府管辖,历属邵阳地区、邵阳市直管,设立茶铺茶场和茶叶研究所,是湖南省红碎茶出口基地,专产茶叶出口换汇。2012年,因政府精简机构将茶铺划归洞口管辖,设置“洞口县茶铺茶场管理区”,仍将以产茶为主业的“茶铺”区别于其他乡镇对待。
拥军情深
红军长征时期,洞口茶铺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由于力量悬殊,红二、六军团接连失利,不得不考虑向外转移,贺龙、萧克等率红二方面军一万七千余人,开始长征。
11月初,贺龙军队到达当时武冈辖地双桂亭(今洞口县茶铺管区)。红军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对红军由起初的惧怕到后来的主动亲近,因茶铺产茶,家家户户为红军献茶,竟然止血化瘀,起到了极好的消炎效果,当时缺医少药,军医们见此情景,个个眉开眼笑。部队离开双桂亭时,好些农户赠茶惜别。
11月中旬,部队在花园、绥宁一带集结,雪峰山麓气候偏寒,红军衣衫单薄,高山好水,可色单味寡,贺龙总指挥下令给红五师,令通讯兵快马重返双桂亭,向百姓求购茶叶,共筹得青茶饼三百余块,红碎茶二百来斤,以干粮配额形式发放到各连队。
12月20,国民党军队集结绥宁,企图对红二方面军成合围之势。22日,双方在瓦屋塘东山展开激战,红五师师长贺炳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幸被敌人的汤姆子弹打中右臂,血肉模糊,只留一点皮筋连着肩膀。王军医替其包扎伤口后无济于事,急送卫生部。此时已离开瓦屋塘的贺龙闻讯后急忙策马而回,指挥医疗。当时没有麻醉药,也没有手术锯,贺炳炎被绑在木板上,由四个年轻战士按住,贺龙从贴身衣袋中取出一块青茶饼,掰下一大块塞到贺炳炎嘴中,军医开始了锯臂手术,从此贺炳炎永远失去了右臂,成为了噪名军界的“独臂将军”。
萧克将军对贺炳炎的锯臂手术极为感叹,曾脱口而出“刮骨疗毒堪英雄,含茶锯臂不逊色”。
开国上将、独臂将军贺炳炎的长子贺雷生回忆道,父亲及部队从这里经过,并因为受伤缺医少药,曾用当地的茶叶嚼碎敷在伤口消炎止痛,起到了较好的疗效,七天后就能指挥作战。临走时,茶铺乡亲们赠送了大量茶叶给红军。后来长征路上,这些茶叶成为了红军战士们受伤后的“消炎药”和饥饿时的“救命粮”。
2016年10月4日,贺雷生专程来到洞口茶铺茶场重温长征路,与当地民众畅叙茶铺茶与红军的故事。
知青结缘
上世纪70年代,洞口茶铺茶场是邵阳地区五七干校下放知青所在地。在这里,当时茶铺的知识青年不仅用双手养活了自己,而且给整个洞口茶铺带来了繁荣。据当时的数据统计,茶铺青年每日劳动价值由当初的8分钱上升到后来的1.2元钱,在当时的农村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我们这一辈,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这一句口号伴随着知青们整个青年岁月。
2008年5月,这群知青相聚在洞口茶铺茶场,重新来到这个奋斗过的地方,回忆当年的岁月。当年的茶铺知青乐队队员回忆,那时候的茶铺知青农场到处欢歌笑语,在收工后的晚霞里、月光下知青们尽情高歌,都是原生态唱法,没有伴奏、没有和声、没有技巧。知青们成立了小乐队,有小号、长号、笛子、小提琴,他们经常在收工后开始表演,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在当时,采茶姑娘是对带着斗笠、穿着花衣采茶知青的美称,他们活跃在茶场的每一寸土地上,点缀着翠绿的茶园,成为茶场最美丽的风景。由采茶姑娘自编自演的歌舞《采茶姑娘心向党》,屡屡在各种文艺汇演中获奖。
当年下放到二连的知青邹志平,现在是邵阳市松坡公园的副总经理,回到曾经住过的宿舍前时,他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回忆道:我们一中毕业的高初中生,响应毛主席号召,下放到五七干校的第一站—五七干校二连,在这里我们把青春献给了这一片热土,下乡的这些经历,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回望茶铺》(湖南邵阳茶铺茶场知青文集)这样写道:岁月流逝,年代更替,青春常在,精神永存!茶铺茶场不仅让茶香飘散远方,还埋下“茶情”生根发芽,世代传扬。作者:罗俊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