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中国茶叶5000的历史,你不喝茶,你的祖祖辈辈总有一个爱茶人。用佛家的语言来说,有一世的你,一定是爱茶人,甚至是做茶人。因此我们接触很多人,不管(她)们喝不喝茶,只要多品几次,慢慢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茶叶,而且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没有对错,适合自己而已。
当然,我们也会接触很多爱茶的发烧友,只是发烧的程度不同,意见也有不同。好的意见我们就学以致用,不好的误区我们也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如果正确,点个赞,如果总结的不好,多指教。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在喝茶品茶的道路上走的更健康。
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就是权威误区。我们经常会遇到朋友拿着茶来跟我们分享,而且是非常神秘地告诉我们是某局、某领导、某富豪给的,一定是不得了的好茶,但分享的人不一定懂茶。很多时候一喝就让人失望了,甚至连普通茶都不如的茶叶也时常遇到。搞得我们也非常尴尬,说实话怕得罪人,不说实话又会让朋友蒙在鼓里。后来我们就只好用公认的好茶来对比着给他们喝,让他们自己品出区别,这样既不伤人,也让更多人了解并识别好茶。在了解并释然后,分享茶的朋友也会陷入深思,自己从某位有权势的朋友处得到的好茶就以为一定是好茶,实际上是陷入了权威的误区,因为赠茶的人虽然很成功,但并不是做茶叶的,各有各的专业,就像我们常开玩笑说:不是所有的“专家”都是茶叶专家。
其次是“中式”品牌误区。中国的品牌往往陷入一种奇怪的地域误区。就像我之前的文章也谈到过,我们如果百度一下中国十大名茶,你得到的答案基本是黄山毛峰、蒙山甘露、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你会发现所有的品牌前面都有一个地名,离开这个地名,消费者基本上就不认账了。比如西湖铁观音、黄山普洱等,在中国就会是笑话了。但我们往往就会陷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品牌误区,你认为蒙山甘露好,但当你到了雅安蒙顶山,家家户户都有蒙山甘露;你到了安溪,家家户户都是铁观音。谁家更好呢?或者每家都是一样的品质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真正的品牌呢?就像“立顿”一样。
第三是分类误区。大多数喝茶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很多朋友会认为不同品种的茶叶应该是不同的产地和茶树,但实际上同样的茶叶原料,不同的工艺就会做成不同的品种。比如白茶,最有名气的属福鼎白茶了,但云南的白茶也不少,白茶的做法是六大茶类最为简单的,一般分阴干、晒干和烘干三种工艺。云南人把阴干的白茶叫“月光白”。但总的说来白茶性寒,建议放3年以上再喝。
第四是创新误区。所有事物都有不断分化的属性,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产品会无限增长的原因。茶叶也是如此,除了六大茶类,每一类都在不断的分化与创新,比如普洱茶就分化出了“菊普”、“小青柑”、“糯米香草普洱”、“人造茶化石”等等品种。但这么多的新品种都好吗?专家也各执己见,比如最有争议的“糯米香草”,很多人在普洱茶里面加入这种植物后,就会有浓郁的糯米香味,但这种草对人体有害吗?能长期饮用吗?至今没有权威的论证。所以食品创新也是很有风险的,消费者在购买新品时更需谨慎。
第五是包装误区。由于礼品市场的兴起,茶叶成了最好的馈赠佳品之一。这也带动了相关包装市场的兴起,甚至出现了包装过度的情况。常常有人买一饼几十元的茶饼,配一个几百元的包装。我们不反对适度的包装,但我们始终在考虑包装过度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浪费,我们更反对有些商家把普通的茶叶高档包装化来高价销售,误导消费者。所以我们认为理性包装,品质第一才是健康的包装原则。
第六是价格误区。做产品必然要学营销,而定价是营销的重要环节。我们都看过黑珍珠的营销案例:黑珍珠一开始根本卖不出去,后来商家请明星代言,提高十倍价格反而受到追捧。所以很多茶商也会把类似的案例生搬硬套到茶叶身上,把滞销产品提价销售,处处讲故事,家家谈情怀,就是不谈产品价值。这样的误区很多消费者也经常入坑,所以贵不等于好,买茶的秘诀就是多品,对比着品,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口感,价格并非绝对。
第七是习惯误区。很多人在喝惯了一种茶后,就很难接受其它的茶叶,甚至排斥其它茶叶。比如我们四川的茶客,有很多人对茉莉花茶情有独钟,后有商家品牌化为“飘雪”花茶,广受欢迎,喝习惯了就不愿意接受其它茶叶了。虽然我们是做古树普洱茶的,但六大茶类都有好茶,一种茶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或者不同心情的口感需求,所以我们还是建议不偏不倚,保持好奇心,多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叶。
以上就是我们在喝茶品茶中跟不同发烧友接触碰撞发现的一些品茶误区。总结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找到自己喜欢的茶叶,一款适合自己的好茶的确能让人更快的进入物心两悦的境界,这种境界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旦找到,如遇知己,人生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