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茶的品饮就离不开文化,文化又源自历史。很多人都对普洱茶的历史非常有兴趣,但是过去的文字对于现代人又太多生涩。所以我也是翻阅了很多相关记载,找到一篇清代学着阮福写的《普洱茶记》相关译文,希望能成为很多人在喝普洱茶与朋友交流的谈资: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道厚重,北京人尤其喜欢。福来滇查考《云南通志》,对其具体情况也不是十分了解。只是说普洱茶产自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处茶山,但倚邦,蛮砖出产的茶叶味道最好。福来滇考证出普洱府古代是西南小数民族居住的极边远的边境地区,历代都没有归附朝廷。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说:我曾经对何时有普洱茶抱有疑问。北宋范成大说,北宋朝廷逃往江南时,他曾经在桂林的静江看见用普洱茶换西藏马匹的贸易,这就是说云南没有茶叶。李石写的《续博物志》声称:普洱茶产自银生等山,可随时采摘,混合胡椒姜片煮沸了饮用。普洱这个地方古代归银生府管辖,西藏饮用普洱茶,从唐代时已经开始了,只是宋朝的人不知道罢了。至于在桂林用茶换马,是因为防止茶叶换的是云南的马而已。李石也是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定云南,头领那酋归附朝廷,很快受到法令诛杀。元江通判历经各地,以其管辖的普洱等六大茶山,设普洱府并派兵分别驻防。思茅同知驻地思茅,思茅离府衙一百二十里。
所谓的普洱茶,并非普洱府辖界产。大概是产自普洱府下辖思茅厅的辖界内。思茅厅有六处茶山,分别是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这种说法就跟《通志》记载的名称有些不同了。福来滇又查阅贡茶备案帐目,获知每年进贡的茶叶列在布政司库铜息的项目下。动用支出经费为一千两白银,由思茅厅领取银两然后转交采购,其中还包括购买放置茶叶的锡瓶、缎匣、木箱等的费用。茶叶在思茅,思茅当地收集新茶的时候,必须用三四斤的新茶才能折算成一斤干茶。每年准备进贡的茶叶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还有瓶装的芽茶,蕊茶,木匣装的茶膏,一共有八种。思茅同知领取银两受命办理。
《思茅志稿》说:府衙辖地革登山有一棵茶王树,比其他的茶树都要高大。当地人要采摘茶叶时,先准备酒礼祭拜。书中还说茶叶产自六处茶山,茶味因土壤的特性有所不同,生长在红土或者土中混杂着碎石的茶叶味道最好,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在二月期间采集茶心中特别细白颜色的茶叶叫毛尖,作为贡品,进贡后才允许民间贩卖。采集后蒸煮,揉搓成为圆饼。茶叶微微打开还保持鲜嫩的,叫芽茶,在三四月采集的,叫小满茶,在六七月采集的叫谷花茶,外形大并且圆的叫紧团茶,外形小且圆的叫女儿茶,女儿茶是妇女在下雨前采集的,也就是四两重的团茶;商贩买卖的外面细里面粗的茶叶叫改造茶;在揉搓之前先择出的黄色硬挺不卷曲的茶叶,叫金玉天,茶叶牢固粘结在一起的叫疙瘩茶。味道非常厚重很难得到。种茶的人家,细心除草养护,如果茶树旁边生长草木,那么茶味很次不好卖,如果和其他的东西放在一个器皿里,就会沾染上东西的味道也就不很好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