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陆羽并没有来过云南,《茶经》中自然不曾记录过普洱茶,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茶经》中隐藏的普洱茶密码。
《茶经》,对于我国茶叶学术界来说,无疑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山神作,通过陆羽遍览群书,博采众长,吸收各家之经验,凝聚成了这一部7000余字的茶学典籍。
书中对茶叶的生长环境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级概括,将茶叶品质分为三等,一等茶生于烂石,二等茶生于砺壤,三等茶生于黄土。
按照昆仑的理解,其实这就是茶叶的品质好坏在海拔高度上的对应体现,石头在山顶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从山顶崩落下来,大的,重的石块停留在高处,中等大小的石子停留在半山腰,最后细沙壤土落在山脚凹地。
茶叶品质依照海拔高度从高到低,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绝对,《茶经》成书于唐代,那时候的茶树品种和数量跟现代肯定是不能比的,气候条件肯定也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否认《茶经》的地位与作用。
陆羽没有到过云南,《茶经》里没有云南茶叶方面的只言片语,非常遗憾。但从1250多年前的文献记述,与目前云南茶叶发展及趋势又是如此相似,用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以及对目前、将来茶叶发展的指导意义。
本期昆仑说茶就《茶经》对提到有关茶树的客观外在条件,谈谈个人的见解,以供参考,也望茶虫多给以留言讨论。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唐代“茶圣”陆羽用这简洁的八字最清晰、最深刻概括、赞赏了茶。中国自古就是茶之国,是茶与茶文化的最早发源地,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没有之一。
而在中国的南方边境,这里的茶树则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
在云南普洱境内有距今约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有2700余年的世界野生古茶树王、有1800余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全市120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和“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
除了大叶种之外,普洱茶古茶园中有多个古茶园都是大叶种、小叶种并存。就中小叶种而言,倚邦,不愧是赫赫有名的小叶种普洱茶!在清朝,就被皇室看中,定为贡茶。以产小叶种为主的曼松茶更是成为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价格最高的茶。
一位茶虫品完倚邦曼松茶后的感受是这样的:入口甘甜,花香蕴在茶汤里,软绵细腻,汤是那种浓香型的,特别是闻它的杯底香很沉稳、很迷人。
三泡过后,回甘生津强烈,如溪流淙淙,甘甜一点点铺满口腔,品完过后明显感觉喉咙有花香涌出,六七泡后,混合着森林气息的山野花韵游走在呼吸间,喉韵清凉如饮山泉,淳冽甘润。
听这位茶虫的描述,我们仿佛被他带到了那幽静的倚邦古茶园中……
茶生长在茶山上,陆羽的《茶经》中对茶生长的环境进行了评级,“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就是说,越是顶级的好茶,越是生长在烂石缝、乱石堆之中。
好比武夷岩茶的生态环境里面,就最能反映出“上者生烂石”这句话。人们认为,茶树的生长环境,需要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它是非常有生命力,能够克服看似不佳的环境的,人力最好不要过多地去干预茶树的生长。
烂石,顾名思义,就是烂掉的石头……
其实质是风化比较完全的砂质土,也可以认为是从未种植过作物的生土。
由于这类土壤结构良好,能保证土层的通透性;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等养分齐全,有利于氨基酸的合成和转化。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茶树,根系发达,氨基酸合成条件好,茶叶品质自然高。
砾壤,指含有砂砾的土壤。
基质是各种坡积物、洪积物及堆积物等。质地粗细不匀,土壤深浅不一,自然肥力低,但透水性好。主要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的斜坡上。在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等土壤带都有分布,适宜茶树生长。
黄土指质地粘重、结构性差的粘性土。
在江浙一带也称"死黄泥",这种土壤孔隙度少,粘粒含量高,俗称"大雨一团糟,天晴像把刀",不进行改良是长不好茶树的。
云南的土壤一般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在4一6之间。普洱茶的土壤为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在4一6之间;气候为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类型。
年平均温度17℃~22℃,年降雨量在1200一1800毫米,日照时间长且朝晚有雾,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海拔为500一2000米的山地和丘陵地带。自然赐予的好资源,古树茶自然在此扎根。
长时间暴晒在阳光下的茶质肯定不好,这也是阳崖阴林出好茶和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基础。
高山一般来讲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海拔相对较高的山。茶树的生长因海拔不同而从气候、降雨、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温、生长周期等方面深刻影响着茶叶的品质。普洱茶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理念。
在云南,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空气稀薄,茶树的蒸腾作用相应加快。芽叶本身不得不分泌出一种抵抗素来抑制水分的过渡蒸腾,这种抵抗素就是茶叶的宝贵成分——芳香油。所以高山茶香气相对较高,冲泡后杯底留香,持续时间较长。
云南的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烈,空气中的氮很容易离子化,浸入土壤,充足的氮源,为茶树积累芳香物创造了条件
高山地区多为砂质土壤,土层深厚 ,通气性好,酸度适宜。高山密林,落叶较多,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此外高山地区,人迹罕至,空气状况良好,几乎没有污染,大型乔木凭借自身的抵御能力,少有病虫害的干扰。
高海拔山区云雾弥漫,茶树接受日光辐射和光线的质量与平地不同。长波光受云雾阻挡被反射,短波光穿透力强,作用于茶树而合成更多的生物碱和酚性物,这也是高山茶内含物质丰富的原因之一。
昼夜温差较大也是好茶质的一个重要条件。白天气温高,日照充足,茶树的光合能力强,合成物质多,夜晚气温低,茶叶背面呼吸气孔关闭,茶树的呼吸作用随之减缓。
呼吸消耗少,茶树的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贮存。这也是高山地区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原因之一。此外,昼夜温差大,还有利于茶树氮磷物质的代谢,加快体内循环,促进茶树生长。
云雾缭绕的山区,水蒸气反射紫外线的能力较强,更多红橙光的穿透,合成了丰富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云南的古茶一般都生长在高山密林中,热带雨林的高大乔木,为古茶树遮挡了强烈的阳光,而使得这些古茶的内含物质更加谐调,口感更加柔和。
茶经当中的关于茶的常识,知识和经验总是有迭代的,今天我们现代茶产业和唐代不同,种茶、制茶、泡茶、品茶的方法都有改变,陆羽茶经中我们找不到今天很多茶品岔气的记录,但是这仍然不能磨灭茶经在茶人心目中的位置。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茶经已经被很多人都分享过,但是人心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同样的文字有的人看出天地大美人生奥义,有的人看出人心沧桑世事浮沉,也有的人看出政治经济阶级斗争,而我看到了茶在生活之践行与精神之修养上更多的可能。
今人用心喝茶方能不辜负自然的馈赠,站在巨人之肩膀上分享茶生活,才是对茶真切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