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底也称茶渣,指干茶经过开水冲泡后展开的叶子。叶底是对茶叶鲜叶状态的最大限度的还原,正如许多老茶客所言,品茶过程中许多令人疑惑的问题,可以通过品鉴叶底寻找到答案。看叶底,是品茶过程中最简单最粗暴的手段,但通常也是最有效的利器。
品鉴叶底是品茶的最后一个环节,习惯上,普洱茶是在六泡之后开始。品鉴叶底前,须将冲泡过的茶叶仔细妥当地置入叶底盘(也可用普通的白瓷餐盘,盖碗盖子的背面也可以,茶盘上也行,关键是一定要平整清洁),注意要把细碎的、黏在杯壁或碗盖上的茶叶细致清理出来,把叶子细心铺开。
品鉴叶底,要从叶面展开度、叶底活性、叶面特征、叶底香气、叶底一致性、叶面完整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证。考证的方法,借用下中医的常用诊疗手段,即望、闻、问、切。
望:仔细观察鉴别叶底的叶、芽、梗的构成情况,做到既察颜,又观色。
闻:跟中医的“听”不同,叶底品鉴中“闻”指的是嗅闻叶底的香味气息,这个在关于普洱茶香气的文章中已有专门讲述。
问:品鉴叶底时发现特别或异常之处,要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探究出里面的道理。从茶商尤其是制茶者处得到尽可能详细的介绍,从中得出结论。问,是要掌握更多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而不是要去听一大堆云山雾罩的故事。
切:品鉴叶底,不仅要用眼和鼻,还要用手去触摸、感知叶底的情况,触、捏、捻、搓,都是看叶底时经常用到的手法。
第一要考究的是叶面的展开度。普洱茶经过若干次冲泡后,叶面应该能够渐次展开最后完全舒展。按照一般经验,毛茶制程控制到位且后期储存良好的普洱茶,一般经过六次冲泡即可完全舒展。稍经冲泡即可完全舒展的普洱茶,一般是茶菁过于粗老,揉捻没有到位,这样的茶叶通常耐泡度比较差。久经冲泡而叶面却很难完全舒展或只有小幅度展开的普洱茶,生茶则意味着或揉捻过度或杀青温度过高或后期储存过程中过于高温高湿,而熟茶则反映出发酵过度甚至可能已经形成了“烧心”现象。
第二要考证的是叶底的一致性,即该款普洱茶所选用的茶菁是否单纯,如果是拼配茶,拼配的程度又如何。要从叶面色泽是否一致,芽、叶、梗的形态是否有明显的出入,叶面特征即叶形、叶缘、叶脉等是否均匀一致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评鉴。
关于纯料和拼配究竟哪个更好,在普洱茶行业已经是一个烂大街的话题,而且永远不会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为所有人接受,毕竟,这里面牵涉到的商业利益太多。作为品茶者,只需了解一个客观事实就可以了:明明做的是拼配茶,却口口声声宣扬自己这是纯料茶,这样的茶商比比皆是;明明做的是纯料茶,却告诉别人自己是拼配的,这样的茶商还真没见到哪怕一个。江湖是非没办法讲清楚,但从叶底看出纯料和拼配的程度,却是每个品茶者应具备的基本功。
第三要看叶面完整度,也称叶底整碎度。叶底的条索保持得越完整,说明工艺越精良。碎叶多且整个叶底很细碎的普洱茶,是很难称得上精品的。对于很早期的普洱茶,为了拼配的方便,在普洱茶精制阶段,会有切茶的工序,所以早期的普洱茶叶底很多是很细碎的,历史地看,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来源:茶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