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于美的认知,大多数是感观上的认知。而中式美学是超出事物本身的美,一种意境之美。
著名艺术家陈丹青曾经在《局部》里说:
“八十年代我和木心也经常在这儿(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徘徊。有一次他忽然脸上很骄傲的样子,抬起头来对我说:中国的器物,中国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来就独步世界。
他说着上海话,我到现在印象还很深。他说,一上来就独步世界,独步。”
这不仅因为中国艺术在美学领域独树一帜,更因为中式之美,蕴含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01
水墨之美
“less is more”翻译为中文为“少即是多”。
这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他认为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
其实这句话在中国的水墨画中同样是最佳见证。
蓑衣策马,立身山水之间;挥毫泼墨,游走庙堂之上。
山水、城楼、竹林、灯火、油伞、屏风、琴笙、剑刃……
用传统的中国元素,勾勒出别有韵味的水墨画卷。
极简的构图,适当的留白,肃杀内敛的美学风格,张艺谋的《影》,即使不喜欢影片所讲的故事,也没人对它的美有所质疑。
中国绘画之中,水墨独领风骚。简单的笔墨,却能勾勒出世间万象。所谓水墨之韵,在于意境,在于自然。
中国水墨,在墨与墨之间层层渲染,之所以飘逸出尘,只因它的本源在大地山川。
温婉曼妙的山水,在水墨的笼罩中,多了几分朦胧与神秘。隐隐绰绰的亭台,虽极简约,却似乎有更多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奇松、怪石、云海,远山层叠、薄雾笼罩,墨色的浓淡交织,勾勒出磅礴雄姿,也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还有参差错落的村镇,水墨烟雨,青瓦飞檐,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像是被包裹在了清风中,有种云雾缥缈的感觉,让人深觉安静幽远。
中国的锦绣河山,都在水墨的泼洒中,或宁静或深远,或酣畅或迷离,给人以无穷的意境之美。
写意的水墨,从古至今,从文人意趣到寻常生活,始终自带一股气韵,生动而自然。
中国水墨,用自然的灵性深远,在时光里,勾勒成一卷卷,独属于中国的飘逸和悠然。
02
木之美
“木者,春生之源”本意是指木乃生命之源,发自春天,代表一种温存和温良,这迎合着中国人的本源和性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木”文化,在华夏文明中,“木”乃万物之源,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亲近的东西。
在五行学说中,“木”代表着东方,代表着生生不息,代表着“气”的舒放运动。中国人对木头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情感。
几千年下来,中国人一直在用神奇的木头建造家园。对木材不断的打磨加工和精雕细刻,记录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
每个生活细节无一不与“木”息息相关,这是一个用木头打下根基、用木头建立文明楼阁的东方大国。
中国古代木建筑是世界的瑰宝,历史悠久且体系完整,从宫殿到园林,从民居到寺庙,都包含着工匠们对木材的智慧使用。
木雕是中国最具技艺的艺术品形式之一。木雕的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将原本就生机勃勃的木材雕刻成更加活灵活现的物体。
中国的木家具历史浓厚,样式从低到高,小木作承载着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无热情和情怀。
此外,自然香气也是木料备受国人宠爱的一个重要缘由。西方用石料,东方用木料,石无味因而冰冷,木有香因而温暖。
樟木刺鼻,却可以驱蚊虫;绿檀木清香,用以制作佛珠和提炼香精;檀香木被注入了更多宗教意义,除了礼佛之用,用于装饰与雕刻艺术甚多……
03
瓷之美
世间繁华什锦,唯爱这青白间。
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瓷那种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代人。
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精致生活的执意追求,便是瓷之艺术。
瓷器从中国历史的深处走来,观赏到精美绝伦的瓷器,让我们不仅想起了历史。
瓷器可谓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为我国甚至人类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从商代时期的原始瓷,到汉唐时期制瓷技术的日益成熟;从宋代“五大名窑”的蓬勃发展,到明清时期瓷器的鼎盛;无不说明瓷器是中国历史一大象征,中华文明的一个标识。
提到瓷器,想到的另外一个就是景德镇,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名的城市。
景德镇从五代就已经开始生产瓷器。在宋代,凭借有“素肌玉骨”之称的影青瓷,景德镇跻身宋代名窑之林;在明代,靠着经验的累积以及创新的精神,烧制出了玲珑瓷以及清华玲珑瓷,成为了制瓷业的中心;在清代,景德镇的瓷器突飞猛进,达到了鼎盛,跃上了历史的巅峰。
那么是什么赋予了瓷器如此辉煌的历史呢?
人类的智慧与创新。
从青花到粉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的是样式与种类,不变的是工艺与智慧。每一件精致瓷器的诞生,都需要经过繁多的步骤,这背后都是瓷工们的智慧和创新。
中式美学,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却都涵盖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及感受。
本文来源于拙觉,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