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茶已经成为国饮,又正逢诗歌的时代,茶诗就蓬蓬勃勃地染绿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茶诗浩如烟海,真要品尝,也不知从何说起。少不得举一漏万,窥斑知豹了。
如果要推举最骄傲的茶诗,我投它一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自己品茶赏菊,嘲笑那些只知道喝酒的俗人,何等自信,何等骄傲。
相信喝茶的人,也一定知道茶圣陆羽了。担任其养父和导师的智积禅师过世,茶圣陆羽写下六羡歌:
《六羡歌》
唐.陆羽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说完茶圣,也不得不提到茶仙卢仝了。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
《七碗茶歌》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如今看虽夸张了些,但对诗人而言,是精神寄托,亦是一种信仰。
再来欣赏纳兰性德关于茶的诗作: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关于茶叶的诗句或是著作,我们日常接触得比较多,但实际上茶文化内涵丰富,其艺术表现形式也不限于诗书。茶画作为茶文化中独居特色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以茶叶为主题,以绘画为表现形式,更能够真实地记录出当时的茶事活动,让后世人能够了解到茶叶历史。
一图胜千言
茶
画
元朝钱选《卢仝煮茶图》
卢仝是与茶圣陆羽齐名的唐朝人,被后人尊为茶仙,其著名代表作《七碗茶歌》为人称颂,其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这幅图便是描绘了这首茶歌产生的历史背景,选取了卢仝迫不及待烹煮好友孟谏议送来的阳羡好茶的经典场景,整幅图构图简练,意境高远,运用唐人笔法细致地勾画人物服饰、神情、动作,人物形象端庄文雅。
这幅图为历代画人、茶人所看重的原因,不仅仅是反映了卢仝山坡煮茶的休闲自在生活状态,更是体现了卢仝“恃才能深藏而不市”的洒脱情怀和乐于事茶的阔达心态。
▲元朝钱选《卢仝煮茶图》
钱惠安的《烹茶洗砚图》
在钱惠安的《烹茶洗砚图》可以看到清朝的烹茶方式,有两个文童,一个扇风炉,风炉上有紫砂制造的提梁壶;另一个文童洗砚,亭子里的文人旁有紫砂壶、白瓷杯、琴、书、花,还有松鹤,优秀的人配上优质的茶叶那才是最好。
▲钱惠安的《烹茶洗砚图》
明朝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惠山茶会图》由明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征明所创作,该画描绘了文征明与其好友蔡羽等人一起游玩无锡惠山、品茶赋诗的场景。画风清丽秀雅,抒性达意,不仅构造情景相融的诗意画景,而且勾勒出了明朝文人墨客的茶会活动情景。从这幅看出山上的茶会条件简单规模小,仅仅限于三五好友相聚。以茶会友,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活动。
▲明朝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清明上河图》中茶坊
在明清两朝的一些类似《清明上河图》的风俗画里,出现了干净体面的茶食铺子,门口挑起一袭幌子,上面写着“官礼茶食,嘉湖细点”八个大字。北方虽有为官场应酬、人情交往所用的茶食出品,若论色香味形,还得靠“嘉湖细点”。
▲《清明上河图》中茶坊
中国最传统的饮料便是茶,但喝茶不止喝茶。
茶
Cha Shi
食
吃茶聊天
▲吃茶聊天,会心不远
和菓子以面粉、豆沙、砂糖等为主要原料,加以食用色素和辅助工具,手工制作各型各色的和菓子,或是花朵绿叶或是小动物。在和菓子文化里,它不仅是一种甜品,更蕴含着天地万物之状,四季色彩之变。
西湖藕粉曾是清宫历朝的膳食。食疗养生著作《随息居饮食谱》有载:“老藕捣浸澄粉,为产后、病后、衰老、虚劳妙品。”
茶余后泡上一碗藕粉,随着小勺的来回搅拌,香气便顺着热气飘散开来,勾起心中那么点馋意。待时间浓郁了味道,尝一口这清甜浓稠的养生羹汤,天地四时的温柔便瞬间将你治愈。
苏州茶食大多细腻,恰如江南女儿,色彩上也大多缤纷,都是极精巧的。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猪油年糕,有四味、四色。
玫瑰猪油年糕,配玫瑰花,花香四溢,又增添了红色;桂花猪油年糕,配用了桂花,在糕的表面增添了点点的金黄色;薄荷猪油年糕,配用了薄荷粉鲜绿清爽;枣泥猪油年糕,配用了黑枣肉,呈黑棕色。
在扬州,古今茶食店门面常书有一副楹联,上联“维扬细点”,下联即是“四时茶食”。
春有春香糖、素枣糕、乔片、玉兰片;夏有薄荷丁、水发糕、潮糕、绿豆糕;秋有月饼、重阳糕、五谷糕、巧果;冬有蜂糖糕、浇切片、寸金糖、董糖、牛皮糖等……划分之细,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的茶点精细美观,且形小、量少、质优。茶为清饮,佐食另备,既可饱腹又不失品茗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