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三春节期间断断续续看过三集,最初也没太注意。后面从一个文章上看到电商案例说,臻三环章丘铁锅的事。
老手艺成了网红,网红铁锅订单暴涨数十万。网店订单排到几年之后,店上让买家申请退款的事。说实话,人家红值得为人家高兴。
然后又注意到了网上对舌尖三的各种吐槽。最初我以为只是现代人的吐槽能力增强。比如好像有软广告,一些常识错误。到底有没有,这应该不是主体问题所在。
后面认真的瞧了三集。确实大方向上出了问题。
也瞧过几个专业的吐槽长文章。我当然没人家专业。只是自己结合自己的行业在总结。
新的导演可能有自己的各种思考和突破。与以前的舌尖一、二,初视风格相近,实则差别太大。
里面的很多道菜,当话题引导出来的时候。我是怀着很大的兴趣的。可是还没等瞧仔细,舌尖三开始感叹起文化或历史来。
比如下面这个网摘的一段:
这种“闲篇”不仅仅出现在第四集,比如第三集“宴”,以江苏宝应婚宴上用“藕”引出“合以得偶”,随后切入辽宁彰武的清沟鱼,可没等到全鱼宴上桌,又转回来说宝应的全藕宴,其后登场的却是一名久负盛名的——武术家,从第9分12秒开始,至第17分40秒结束,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长。讲了武术家的高超本领、大隐于市,以及70岁后收徒的心路历程,对于最能体现“宴饮”主题的拜师宴却一带而过。
开始瞧舌尖三时,是怕自己流口水。后面瞧了几集,确实流不出口水。
没将一道道菜讲透,没将重点食材说明白。让食材自己讲话,而不是故事占主导。
像cctv9最近播的《大太平洋》。没有太多的故事,但里面的每一个动物,都讲得让我为这些大大小小的生命加油。只要没事,也不会换台,不一定会认真看,但会静静的让记录片放完。
可能将食材拍得动物那样生动难度更大。但差别应该也没这么大。
知音体、历史盲、仪式控?都是指向了故事性的东西多了。
其实主体问题很简单,人们都感觉出了主要问题:食物少了, 故事多了。
产品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似乎适合各行业的人们思考。
商业行为上,文化和故事这些属性多少会有。不过占比的问题是体现一个品牌的价值观所在。
年前,朋友买了一饼80多元的熟茶。顺丰包邮,学习之用。已算是他们最便宜的产品了。附属了还有各种标准,资料。
不过,客观品评后。失落太大。细的不说。
每个茶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说人话的话,就是自己的口感体系。高品质或低品质,对那么专业的老江湖来说,肯定是经过多年商业评估的。
一片茶,有人看到的是外形,有人关注的是香气,有人有人看到的是成本,有人看到的后面的商业。
我知道,只要自己不停下来,生活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但还是希望自己客观一点。只讲自己的和茶本身的故事。
本文文字为带剑行者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带剑行者,十年医药人,八年普洱茶人,大臻普洱茶大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