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和不变,是哲学当中一个辩证的东西。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莲花冬有雪,在生活当中,我们时而需要稳定,时而又渴望变化,来满足我们喜新厌旧的心态。人生亦是如此,‘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童年天真烂漫,少年放荡不羁,青年踌躇满志,中年胸有成竹,老年自得其乐。变化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人格之美。这种变化之于普洱茶,在其变化多端的背后也有恒古不变的东西,是其审美演绎与健康价值。因此,有许多茶人对普洱茶寄于情感,有普洱茶的陪伴,生活也许平凡但不乏味。普洱茶的变化之美在某种程度上切合了我们对生命美学的体验。
在谈论普洱茶的变化之美的具体表现之前,我们应该了解是什么造就了其变化。总体分析,温度和湿度是最主要的因素。普洱茶的储存对温度要求严苛,温度太高茶的火气重,温度太低茶易发霉。工业化生产方式中会使用烘房烘干,传统手工制作则让它在避光的情况下自然阴干。两者各有利弊,烘房效率高,传统阴干则能促进益生菌的发展,条件极致之时普洱茶还能产生金花,这是后期转化出色的标志。湿度与温度对于普洱茶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温度高湿度低,茶叶会变得干燥缺乏水分。如你品味一款存放在东北室内的普洱茶,会有刺喉的感受,因为北方干燥,冬季室温极高。温度太低湿度太大,茶叶则会发霉,不利于储存。如湿仓茶的发源地香港、广州一带。如果要问,哪里才是存茶呃理想之地,我要推荐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和滨城,热带海洋性气候带来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湿度。因此,有许多老茶从马拉西亚市场流出,经香港传至内地。当然,马来西亚存茶也有弊端,转化速度太快,香气不够。我推测,若能先在马来西亚存放,再转至昆明,也不失为一总万全之策。
言归正传,普洱茶的变化之美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茶底。新生茶茶底一般呈绿中带黝黑,黝黑中带翠绿,经时间推移会转变为橙色、褐色,成为老茶之时又会变成铁锈红。我曾见过许多品质好的老茶,颜色虽已黑暗,但在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闪闪发光,油润感健在。熟茶的茶底变化不会太大,若其颜色尤其黑,则可能是过度发酵的表现,对将来转化不利。若其色泽呈咖啡色,或略带青灰色则是发酵到七成左右的表现,用于收藏是极好的。提及收藏,切记要避光,
其次是汤色的变化。熟茶的汤色变化不大,一般表现为从橙红逐渐向酒红、宝石红、玛瑙红转变。生茶的汤色变化则丰富多彩。新茶最初呈黄绿色,几年后转为橙黄色,如夕阳西下时天边那抹晚霞。十几二十年后,红底橙边。几十年后的红色则惊心动魄。百年后的色泽就如盖在中国画上的印章,沉静厚重。这种汤色变化真是美妙至极。
当然,普洱茶最复杂的变化还不是茶底和汤色,而是香气。我们可将香气分为生茶和熟茶
两个系列。这里我们提及都是品质好的普洱茶,价格低廉、品质低下的普洱茶,不在此讨论范围。生茶最初的香气多为蜜香、兰香、荷香、檀香。随时间变化,会发展为药香、菌香、木香。(烤茶,就采用了品质较好的生茶。先将茶叶投入陶罐烘烤,再加水烹煮,会散发出浓浓药香,十里飘香。)木香也就是樟香,是年份久远的象征。时间给香气带来的变化也正如岁月给人生带来的改变。熟茶的香气则会从果香向粮食谷物香转化,当然要排除品质低劣的熟茶,如渥堆味重,泥土气息浓,馊中带酸的熟茶。从枣香、桂圆香到麦香(如烤面包的香气),再到极为难得的谷香(闻着就像稻田农民焚烧的稻草),是一个从清香到陈香的变化过程。
最后是口感的变化。普洱茶的口感可以从鲜爽活泼醇厚滑糯,一直到如百年老茶那般淡如清水,只会在瞬间有一种若隐若现的甘甜和芬芳,正如邓时海先生提及的‘无味之味’的境界。
那么,普洱茶的包容之美又涵盖哪些内容呢?
普洱茶的包容之美基本在于其茶性、消费层次和文化层次
普洱茶的原料选用的是用云南大叶种,其内含物质非常丰富。后期加工中,杀青时只将鲜叶炒至半生半熟,使用传统的阳光晒干工艺进行干燥。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就让普洱茶里的活性霉得以很好的保存,以便于后期转化,也造就了温和的茶性。而龙井茶在炒青程度更深,导致其茶性寒凉。即便用云南大叶种做原料,用绿茶的炒青法制作出来的干茶也是寒性的。
普洱茶的茶性属温性,适于任何体质的人群品饮。
其次,从消费层次来说,普洱茶从新茶到老茶,生茶与熟茶,各个价位都有,适合社会各个阶层。当然价值连城的百年老茶,也是有消费群体的。从帝王将相到迎车卖酱之徒,从社会精英到平民百姓,皆能消费。
再者,是普洱茶的文化包容性。无论宗教背景、文化水平、社交圈层,人们对普洱茶都不拒绝。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喜欢的方式品饮普洱茶。精致的人可以用精美的茶具冲泡,粗犷的人可以直接大口品饮。传统有传统的方式,现代有现代的风格。竹筒茶,铁罐煮茶,都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针对以上种种,当我们可以试图从其他茶类中寻找时,很难发现有任何一种茶能像普洱茶这样既变化多端,又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