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正常人去吃江南的大米、东北大米、泰国香米等等,很多人可能都吃不出来区别。
茶叶所谓的核心产区和非核心产区产出的茶叶,一般能品出来巨大差别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尤其是绿茶,本身就比较淡的口感;而乌龙茶还稍微好点,但刚接触要品出差距来,也有点难度;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的区别还比较明显,单一去喝可能没啥感觉,两者一起盲喝,还是能喝得出来的。
茶叶的品质和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地理、气候、品种等因素相关,非原产地茶叶的品质、口感、滋味等各个方面都会差一些。
因此,我国的许多茶叶都申请了原产地保护,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
陆羽《茶经》:“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一般情况下,弱酸性土壤更适合茶树的生长:4.5<PH<7
有利于氮、磷、钾的合成,氮→氨基酸;钾→植物钙片;磷→果酸等。
大多数茶原产地的土壤是由岩石经各种风化,随时间的推移,演变成具有肥力的各种土壤。风、水以及重力慢慢把风化程度高的土壤带到山丘低处。因此,山顶岩石风化程度最低,山脚岩石风化程度最高。
从山顶到山脚的土壤中的沙石含量、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排水性都是从高到低递减。茶树要种植在排水良好的烂石栎壤中,会从中吸收丰富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从而为高品质茶的产生打下物质基础!再者海拔高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茶树中有机质的积累。
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其次,高山上多有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常有连绵细雨。
我们的茶树喜湿怕涝,高山上的湿润空气会让茶树生长地很舒服,细雨又给了充足的水分吸收,山坡地形也不会形成伤害茶树的水涝。 植被丰富的高山,水土保持良好,土壤肥力也高,茶树长期生长在舒服的环境中,自然新梢鲜嫩柔软,芽叶长得壮。
其三,无污染
污染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原料;二是加工过程(加工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甚至添加剂等);三是包装、存储等环节(包装环境、包装材料、存储环境等)。
这些相关的信息应该都有了解,目前涉及最多的就是农残问题。
但一般来说,原产地的茶树因其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已经适应了自然环境,能够正常生长,在产量和市场的需求下(简言之:就是在利益的推动下),茶农们是相对比较爱护,不舍得打药的。
其四、降水和雨量
茶树性喜潮湿,需要多量而均匀的雨水,湿度太低,或雨量少于1500毫米,都不适合茶树生长。在秦岭以南的茶区受季风影响,都无特别干燥期,雨量在1500~3000毫米,如祁门茶区雨量在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0%~90%,武夷茶区1900毫米、湿度80%,分布极为均匀。湿度较大的山区大多适合茶树生长,尤其是山高谷深,林茂草丰,水多雾浓的地方。如武夷山桐木关、安徽霍山(大别山区)
其五、温度。
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8~25℃之间,低于5℃时,茶树停止生长,高于40℃时容易死亡。日照也很关键。在日光充足照射下茶树生长健全,单宁增多,适制红茶;在弱光之下,如适当遮阴则单宁减少,叶内组织发育被抑制,叶质属软,叶绿素含氮量提高,适制绿茶。 物种丰富度:周围物种越丰富,茶叶香型也越丰富。比如碧螺春,东西山茶果间种,茶芽萌发之际,也正是果树开花之时。芳香物质弥漫于空气,被茶树吸收,故而碧螺春有其他茶不可取代的花果香。从外边看去,山头覆盖郁郁果树,枇杷、杨梅、蜜橘、桃树……一片露出来的茶园也没有。
所以总的来讲,原产地不是因为价高所以叫原产地,而是原产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造就此处的茶树确实和别处的不一样,就像桐木关的小种,外山的品质和正山的真的差好多。
至于这其中的讲究,看个人喜好吧,在酒圈里有个很流行的笑话说:有个人一直很爱喝茅台,某天去朋友家里,这个朋友花了重金从茅台酒厂买了一瓶回来招待,这人饮后,曰“难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