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对正山小种的迷醉,来自于传说。
传说里,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于1662年嫁与英国国王查乐斯二世时,中国武夷红茶这一心爱的珍品,随着凯瑟琳一起进入英国皇室。她视茶为天赐的健美饮料,参加宴会必带上一杯“神秘的红汁”。正是由于凯瑟琳皇后的倡导,中国武夷小种红茶风靡英伦,饮茶之风也在英国宫廷盛行了起来,又扩展至王公贵族与富豪世家,掀起整个欧洲的下午茶风尚。
传说里,桐木关是脚踏满地松针、手采松下野菌、眼观松鼠跳跃、耳听布谷清唱的人间仙境,这里常年烟雨蒙蒙,使得四周山青水秀,景色十分怡人。村前清流如带,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
这款被英国皇室眷念的茶和这块被亚欧王国觊觎的风水宝地。
那时自然很近,传统不远。
清人郭苹野有《桐木村记》云:“至桐木,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阓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
我想,若不是因为茶叶,这里本该是一方净土,仿若世外桃源。
可历史偏偏眷顾了这里,桐木村的茶叶,使它名扬海外。
当年,桐木里世世代代以茶为生的茶农,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茶,挑在肩上步行几十里山路到星村镇,售卖给远道而来的茶商,装上竹筏顺流而下,抵达福州后装船,飘洋过海香飘域外。
但起初,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传至欧洲时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不流行,只是供宫庭、贵族、商人等上流社会享用。
不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太贵,一般民众享用不起。
17世纪时有记载:“伦敦市中,茶值每磅需银100元。”1657年,英国最早的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出售的茶叶,每磅6~10英磅。而当时英国一个普通工人每天仅赚4便士(1英磅为20先令,240便士),因此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说。
《清代通史》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也即一年清政府解除第一次海禁),东印度公司通知英商云——现时茶已通行,望每年购上好新茶五六箱运来,盖此仅作馈赠之用。”
图源 by 网络
武夷红茶的贸易开始急剧上升是17世纪末期。
1684年清政府正式取消海禁,英国经过两次英荷战争掌握了海上霸权,开始了与荷兰垄断的东方茶叶贸易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茶价下跌(所以搞价格战这种事情,是有史为鉴的);加之英国皇室推崇红茶,导致英国社会上下兴起一股饮茶之风;同时通过殖民活动,又把这股饮茶之风向世界更广的范围传播。
与此同时茶价大为降低,满足了平民百姓的一般需求。
18世纪中国茶叶外销中,平均80%以上都是红茶,一时间,整个武夷山区“商贾云集,穷岸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
18世纪是武夷红茶最为辉煌的世纪,是武夷红茶独步天下的时期,输出的武夷红茶垄断海外市场一个多世纪。
由于桐木关得天独厚的地质环境与独特的制作工艺做出的小种很受茶人的欢迎,红茶外销的急剧扩大,使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也不断向外扩大,很多非桐木关的茶青甚至武夷山以外的其他地方的茶青利用正山小种的工艺做出的“外山小种”很快充斥了市场。
1706年,释超全在“安溪茶歌"中已表明安溪在仿制武夷茶口;道光时的《厦门志》载:“安溪、惠安出北岭茶甚盛。”指当时有不少商人将安溪、惠安两县所产茶运至广州,以武夷茶之名出售。
1734年的崇安县令刘靖在其《片刻余闲集》中写道“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崇安县周边各县更是卷入武夷茶的生产中,如浦城:“浦茶之佳者转运至武夷加焙,味较胜,价亦顿增。”如政和县:“小市盈筐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如连江县:“以火焙膺为武夷者。”
其时武夷红茶之产已遍及建属崇安、建阳、欧宁、建安、政和、松溪、浦城7县。
崇安其时生产茶叶的繁荣自不必说,建阳茶叶之盛不亚于崇安:“茶山绵延百十里,寮厂林立。”然而“凡建属之产尽冒武夷。”
古代桐木关的茶人为了让茶友可以区分正山小种与外山小种,就利用武夷山独有的松烟熏制工艺制作烟小种的具有独具桂圆汤味的小种红茶以便茶友区分。
烟小种问世后在国外很受欢迎,每年出口量很大,武夷山至恰克图5000多公里,其运输场面极为壮观,“驼队骆驼常常成百上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松熏主要是起到一个干燥的作用,对于味道的变化也有, 因为茶叶不是肉类食品有很多蛋白质,并不会说会有什么负面的效果。
市场上一些人望文生义认为烟小种会致癌等等,欧美那么严格的检测标准,武夷山出口红茶没有一次出问题,这也许是最好的一个凭证。
而由于桐木关成了世界自然风景保护区之后,禁止砍伐桐木关的松木,其他地方的松烟怎么也熏制不出以前那种纯正的桂园汤香的小种了。而且随着金骏眉的出现,新时代的茶人将金骏眉的工艺融入到正山小种的制作工艺中并形成了新工艺的小种。
新工艺的正山小种既有金骏眉的花果蜜香,又具有桐木关正山小种独特的风韵,逐渐替代烟小种成了市场的主流。
所以我有幸接触到真正的正山烟熏,还是在二零一九年,自己参观了流程才知如此不易。
毕竟市面通货,基本是非核心产区的小种,即便烟熏工艺到位,也只能称之为外山,更遑论出现了大量迎合市场需求的无烟小种。
所谓“正山”:东起麻栗,西至挂墩,南起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关。不过方圆五十里左右的一小块,茶人们趋之若鹜,又岂有普通茶客的份。
有人说它是烟烤味,说这话的要么喝了假茶,要么缺少对松林的记忆。
真正的烟熏,100℃开水冲泡也金黄澄亮、有明显的桂圆香、自然花果蜜香并伴有青草味、竹叶香、薯香等,怎么泡都好喝,而且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烟熏味虽减弱却绵延不绝,汤色始终是橙黄明亮的琥珀色,口感是浑厚而有蜜香,至后段,还会有些许的木质香。
还必须用当地马尾松(茶界中国说油松,但本地人却只说马尾松,按中国松树产地划分,油松多在纬度高的北方,南方则产马尾松,当地人说法可信度更大)的松柴熏制,如同白茶的萎凋、黄茶的闷黄、岩茶的焙火、安茶的承露一样,吃足三道火的传统烟熏工艺,便是小种标志性的工艺。
刚做好的新茶必须退火,让她自然呼吸,存放1-2年后,便会出现松烟香桂圆汤了。
《崇安县新志》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脑,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
“近世以来,虽因制法不良,不无受印度、锡兰、爪哇、台湾各茶之影响,然因土壤之宜,品质之美,终未能攘而夺之。”
某日喝茶,聊起烟小种。同样说自己“迷之喜欢”这款茶的姐姐,叹口气说:也许我们应该适应这样的变迁。
我理解她对传统的喜爱,也理解她权变的无奈。
烟熏工艺之繁琐困难,不仅在吃足三道松烟,还在于松柴熏制要守夜苦熬保证火候,更在于当地马尾松已禁止砍伐。
保护青山绿水,是喝茶之人更应该有的觉悟。
当地的菜茶已经越来越少,老枞与野生更是不多,好茶真是喝一泡少一泡。
关注并私信
可获取【烟小种】茶样或购买茶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