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今天又下了两场雨,我目送最后一个茶客离开,
在被路灯拉长的石铺路上,我再目送自己离开。
入茶一行十七年,约百米的石铺路,
便是我的一抹缩影。
我的故事从茶说起,
2002年,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就是我入行的时间。
2004年,有幸在宜兴结识了亦师亦友的张正中老师。
在张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引荐下, 我认识了很多紫砂工艺的匠人前辈,
以及一群当年中青辈、时至今日已是制器大师的好友。
这一年,也是我与器之间入行的时间。
第一个插叙,也就是我的第一家茶艺馆。
2009年,
成都,
元华二巷11号,壶言。
刚开始那会儿我常感慨,这小小的院子,装不下太多的客人,
便也装不下太多的热闹,何况安心的耕耘这三分田,也能别具一格。
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盆植物,
一颗石头,一群人,
然后它就像上好发条的闹钟,
时间一分一天,一年一季,
我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的的确确应了那一句。
每一步都算数。
茶之于我,我之于茶,每一步真的都能很算数。
也就是这般转眼,三秋冬暖,人来人往,
当初围住我的小院子,成为了我及诸多朋友茶客们,一个安静的小憩自留地。
一饮一啄,一派壶言。
这也就是在这个围城变围城的期间。
我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以及我的第二个成都式老茶馆。
2013年,成都,
铁像寺,陈锦茶铺。
在这里我见识到了真正的三教九流、世俗市井,他们或有奇技淫巧,或有喜怒哀愁。
这里几乎算是老天赏饭,好的天气就有好不热闹,人声鼎沸的时候和下雨天的空无一人,倒真是极其鲜明的对比。
也是真真儿的应了戏台前的那一副对联,余生很长,何事慌张。
从2014年结缘福建鼎白开始,通过“她”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在彼此交流、学习、各抒己见的过程里,我对白茶的情感和看法,宛如一块块拼图凑补完齐。
记得前一阵和朋友聊起白茶,她脱口而出“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当时我的感觉是交集的,一方面赞许这句子的意境情意,另一方面却也黯然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描述被人记住,让人更加丰满的了解白茶的魅力。
在我心里,鼎白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心性,之于我现在的生活,就像对联的平仄,平仄仄平平。
白茶已然成为生活里的日常,“她”淡雅的滋味里蕴含着一种力量,是自然的恩赐,是岁月的淬炼,娓娓道来说尽人生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