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禅茶是特色传统名茶。产于湖北省四祖寺、五祖寺北面雾海云瀑的紫云山中。黄梅茶质优胜,汁浓香醇,是历代禅师坐禅、待客必备之饮品,因此茶源于古代老祖、四祖、五祖寺中禅人所采煮的山茶,故而名曰“黄梅禅茶”。
中文名黄梅禅茶产地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北紫云山特 点茶质优胜,汁浓香醇黄梅禅茶系列碧玉流香、宝掌福寿茶、灵润幽黛
茶的介绍
黄梅禅茶,产于四祖寺、五祖寺北面雾海云瀑的紫云山中。黄梅是初唐以来中国和东亚佛教徒朝礼参学的“小天竺”,是古印度千岁宝掌和尚卓锡开建的老祖寺所在地。这里群峰兀立,松竹苍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其茶园全部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余米的云雾深处,是历代贡茶和禅茶的重要产地。中唐茶圣陆羽于公元747年实地察访了黄梅禅茶产地,对当地的茶事茶俗进行考察,并载入了他的名著《茶经·八之出》中:“蕲州茶生黄梅山谷。”。黄梅茶质优胜,汁浓香醇,是历代禅师坐禅、待客必备之饮品,因此茶源于古代老祖、四祖、五祖寺中禅人所采煮的山茶,故而名曰“黄梅禅茶”。
而今,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黄梅四祖寺方丈净慧大和尚的关心支持下,黄梅县大别山紫云松针茶公司在詹如松总经理的带领下,采用现代高科技制作工艺,经茶叶专家、名师精工巧技采制“珍品名茶——紫云松针——黄梅禅茶”。此茶具有条索紧细匀秀、锋苗白毫显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醇浓持久、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柔软、多汁耐泡等特征,饮之回味无穷。产品畅销中外各地,是深受客户喜爱和盛赞的绿茶品牌。相信随着老祖寺的古迹重辉,黄梅禅茶将更加具有长足发展的无限远景。
黄梅禅茶系列
碧玉流香
黄梅禅茶的极品系列,以产地在海拔700米至1200余米的高山茶为主体。古时的“紫云月团”、“团黄”、“蕲阳”等极品传统名茶,和当今的“紫云茶”、“老祖佛茶”为系列品牌代表。
此类茶栖身幽谷,得天独厚,以深渗清冽的地下泉水为生命之水源,以古木新丛的生化堆积为生长之肥源,长年云遮雾罩,滋润着叶与芽的鲜嫩之质。缓生慢发,积香增味,广聚深涵,集黄梅绿茶之大成,乃历代贡茶、禅茶之首选。故此,净慧法师以“碧玉流香”为本系列之总称。
宝掌福寿茶
此茶亦称长寿茶,以宝掌福寿竹香茶为本系列的代表品牌。相传是古代黄梅中山老祖天竺千岁宝掌和尚驻锡紫云山莲花峰下,与山民共同创制,其独特之处在于采制均以竹器:蒸煮用竹笼,压模用竹筒,再经多道特技加工工艺,将鲜叶制成干茶。形如圆月,色如碧玉,汤色清亮,鲜醇甘爽,香含竹馨,浓厚耐泡。饮之两颊生香,沁流心肺,能代谢滞秽,涤洗污垢,醒脑益智,清心明目,健体延年,黄梅山翁多耆寿,盖得益于此茶也。
本系列中,多以古今特技将黄梅山茶为原料,特制加工优质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各类新茶,重展了黄梅古代以绿茶见长,又能制作多种茶品的传统技术内涵。
灵润幽黛
此茶以黄梅西山破额双峰海拔600至1100余米群山中所产的山茶为主。“观音玉叶”是其品牌代表,相传为观世音菩萨预见破额双峰为佛窟禅关,遂从紫云老祖寺带来一把茶籽,洒播此处高山坡地,落地生根。
本系列以四祖寺灵润桥下的幽黛河而得名。幽黛河源,涓流清纯,日照相宜,雨量充沛,松竹棒莽,落叶成肥,土质松疏,所产鲜叶,叶厚芽肥,炒制的干茶产品,条索紧实秀匀,色泽青碧若葱,茶香清纯久长,汤色嫩绿明亮,常饮轻身换骨,养容怡情。
本系列中还有中唐禅宗古刹僧人植茶遗珍南山寺的“灵峰玉露”、北山寺的“宝相雪山”和高山寺的“北源茶”等名茶。
文化
文序
黄梅有茶,得天独厚;黄梅有禅,历史悠久。佛境禅关,山锦水秀。因缘际会,禅茶成就。相传很久以前,黄梅紫云山开山老祖是一位千岁胡僧,他向山民学习当地采制山茶的手艺,首开寺僧习茶的传统。
继而,四祖、五祖力求佛教与中土传统文化协调融合,茶成为纽带之一,从而使唐朝茶文化与禅文化得以相融共济,饮茶之风播及全国。
佛教的禅茶,含纳了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与茶本体的雅气。在品饮禅茶的时候,用“正清和雅”的禅茶理念,把自己纳入山水、自然中,把个人融于大众、世间中,化解烦恼,和谐自他,涤除欲虑,升华境界。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因此,黄梅禅茶,禅是上乘的禅,茶是上等的茶。
来源
千年开宝掌,五叶渡慈航,
万山悬碧玉,古寺倚天开,
黄梅的山里有禅
时呼洗药僧,共卧清湍背,
那知禅梦里,误道天花碎,
黄梅的水里有禅
夜半庵钟响,茶炉爇豆秸,
老衲携杯茗,招余最上头,
黄梅的茶里有禅
黄梅啊,
那山,那水,那茶,
已经氤氲了一千六百年
境界
好一个吴头楚尾,长江西来,大别北去,雾海云瀑里,是一所所幽寂的禅林梵宇,承托拥载着梵宇的,是万象森罗的峻岭重岗,像绿毯覆盖着岗岭的,是莽莽苍苍的松柏松竹,像块块润玉镶嵌在绿毯之上的,则是层层迭迭、郁郁葱葱的茶的家园。还有那片片成林、古干新枝的梅树的领地。
你看啊,碧玉的新茶,金黄的梅花,向天地播散着茶的清香、梅的幽馨。黄梅啊,那茶经上所载的蕲州贡茶,不正是这片山谷的春色吗?
禅意
老祖钻林,新芽供佛,且不说石上清泉竹里茶的江南风致,也不说檀馥茶香满袈裟的高僧格调,单说坐禅时,可通夜不眠,满腹时,能消腻化滞,既为不发之药,又是戒杀法宝,更何况,山水之灵气、诸祖之仙风,以之迎宾待客,不亦快哉!以之参禅入定,不亦妙哉!
蕴味
数千年的沉淀,孕育了淡定从容。幽寂的山居,塑造了文静风韵。缓生慢发,历练机体的厚实;云遮雾盖,滋润蕴涵的深沉。为了预知的未来,让从容助成胜筹。黄梅禅茶,聚天地之精气,采山水之灵秀,铸就而成的有机好茶,至善至美,堪称正清和雅的典范。
道法
茶——禅。茶的味道——禅的味道,茶经——禅经,吃茶去——参禅去。吃茶去,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参禅去,观自身,闻自言,品自性。看得见,闻得着,品得出的是茶;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出的是禅。夜月庄周梦,春风陆羽茶,体悟茶道;桶底脱落处,豁然见新天,觅得禅径。
品茶
一茶,一世界。一口茶,一江水。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借茶悟道,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心平气静,品茶要清静、安谧,直指心性,参禅求清逸、冲和、守一不移。
一茶,一世界。禅味,演绎精彩世界。
黄梅禅茶的故事
童年时候,曾听外祖父讲过紫云山胡僧习茶的传说。很久以前紫云山开山老祖是一位千岁胡僧,他向山民学习当地采制山茶的手艺,成为寺僧的传统,而使紫云茶名传京城等等。外祖父熊公竹生先生是一位晚清优贡,曾应聘借寓老祖寺开馆教授四书五经,这是他听寺院老住持讲述的。虽然这是个古老的传说,却由村言俚语道出了黄梅的茶与佛寺悠久的不解之缘。
黄梅县地当吴头楚尾,踏长江顶大别山,地势向北渐次递升。丘陵山地占据县境北半部,县界多为千米以上的高峰如屏障北立。由于地跨北纬30度间,这里无峰不绿,有水皆清,逢山有茶,是古蕲州历代名茶贡茶的重要产地,也孕育了黄梅戏的母体一一黄梅采茶戏。中唐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间,茶圣陆羽曾数次经黄州往返于蕲黄山区察访茶事茶俗,传授茶技茶艺,探究昔日宝掌和尚事茶的遗韵。他曾经一人于冬春之交,牵着背负茶具与书籍的毛驴,足缠草绳,履冰踏雪,攀越群岭住宿老祖寺中,品尝用当地岩缝山泉煮制的各类山茶,在《茶经·八之出》中写上"蕲州茶产黄梅山谷"。 紫云山区居县界群山至高之巅,主峰莲花峰海拔1240米以上,此处山峰骈联,左右环拱,坡缓土沃,植被丰富,终年雾海云瀑。野生山茶土名"老祖钻林茶",遍发于岩缝石罅间,信手可拈。当地居民常于春夏自采自制。上品为清明谷雨之际采摘,旗枪初展,细如山雀之舌,品质甚高,俗称细茶,为待客珍品;中次者为春末夏初所摘,叶形稍大,然其味醇长,用来换物或自饮。老祖寺僧人也将其作为供佛、参禅、迎宾、普众之饮品。消康熙丙辰《老祖寺志·艺文卷》载有数篇饮茶的诗文。如《访杂华续如静主》: 紫云山顶豆丸屋,中有高人抱云宿。 野老扶筇为访之,手缝破衲闲日曝。 见客余言是礼慵,坐来浑无主宾俗。 堂前小炉欲煮茗,客执蒲葵主洗铛。 火风焰焰海眼沸,鹊舌细点味馥芬。 一盏一盏复一盏,两人对酌山花眼。 花开黄白烂如绯,上有绿竹相映掩…… 写的是老僧烧炉煮茗招待诗人来访,两人免却俗礼,执扇、洗铛,一起忙碌。其中"海眼沸"、"鹊舌"、"细点",写出了水开后放入细如雀舌的山茶。"细点"说明僧人用的是点茶法泡出了气味馥芬的茶汤。然后再从铛中舀出分注小盏中,两人一盏复一盏刘·酌品味,眼望窗外山花烂漫,怡然自得。 在牛山和尚的四十八首《漫吟》中,有:"新茶饷绝经行处"、"这户留斋那户茶"、"篾笼又带北源茶"等诗句,或写老祖寺僧人经行时以茶助参,或写山民以茶热情招待山僧,说明紫云山茶是僧俗皆宜十分普遍的饮品。遥想一千七百余年前,宝掌和尚于莲花峰下诛茅结庵,朴实的山民常以细茶礼供,而老胡僧事茶乃至亲手种植,虽是未见于记载的传说,却也是情理中事。 宝掌和尚第四次住紫云山,已是唐室初定之时,正当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偕弘忍于破额山农禅并重定居弘法。从紫云山到破额山,山道不过三十余里。曾于"梁城(南京)遇导师(达摩),参禅了心地"的宝掌禅师虽已年逾千岁,为礼本宗第四代祖造访破额山,礼请四祖作老祖寺的住持,而紫云细茶乃至茶种也是必携的家常之物。到后来,破额山的"观音玉叶"、弘忍大师道场冯茂山的"漳血茶"、普庵与彦宾二师住锡的南北山的"雪山茶"等名称一时的寺僧用茶,都不无与紫云山茶有着缕缕的亲缘关系。而在县境平原丘陵地区,早在东晋由慧远、支遁、朗公、菩提流支等古尊宿分别开建的年代更早的古刹,也当由僧人赴紫云山诸产茶寺院求供或自采制之。可以说唐宋期间,以紫云山老祖寺茶为代表,由四祖寺、五祖寺构成的网络,促成了黄梅禅茶与禅茶文化的发展。 当"东山法门"这一清新激扬的中国禅宗旋风在蕲州东部的黄梅山林中生成发展的半个世纪里,佛家"大事问黄梅",月逾千计。饮茶助禅和黄梅禅茶也随着"东山法门"的玄义一道传播于神州大地,乃到远渡东瀛,为后代禅人将茶事融入禅规,进而成为传心的手段,最终形成禅茶一味的理念,开启了端倪。 《黄梅五祖寺志》载有"茶具四德"之说:"坐禅时,饮茶可通夜不眠;满腹时,茶能帮助消化;茶为不发(抑制情欲)之药;茶是戒杀法宝。"所指的都是僧人饮茶"事"上的说法。由于道信、弘忍二位祖师法语存世极少,不可妄说当时有无将饮茶从物质实用升华至心灵开发的"理"的层次,升华为传心悟道的手段。从僧史记载中,直到五祖示寂百余年后,赵州从谂禅师用三字"吃茶去"的平常话语,将司空见惯的茶事提升为唤起疑情破迷开悟的机锋,完成了禅门饮茶从"事"向"理"的升华,将"吃茶去"这一平常事融入佛法真谛中。到了宋代,饮茶之风完全进入了禅家的日用起居,禅师们行住坐卧做到事事不离禅心。禅不离茶,茶不离禅,禅即是茶,茶即是禅,茶风与禅风合二为一,达到茶禅不二乃到物禅不二,一切都是禅心的显露。至南末初,五祖法演禅师的高足"三佛"之一的佛果克勤禅师,体悟真谛,应机提出"禅茶一味"之说。在禅茶文化发展的漫长心路中,黄梅禅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多方面的历史原因,黄梅禅茶这一段光辉足迹已不为世人所知。黄梅人自己也完全忘却,更不可能想到还要重展这一业绩,并以此为契机,再造黄梅新的辉煌。但是,却被一位不是黄梅人的高僧注意到了。 2003年金秋,净慧大和尚升座黄梅四祖寺方丈。他倘佯于"东山法门"滥觞之地的山林中,拾级于五祖寺东山古道上,守拜于紫云山老祖寺的废墟前,品尝着山茶的清香,构想着建设大四祖、重振小天竺的蓝图,并默默地投入运作中。黄梅禅茶的复兴就是其内容之一。他多次亲赴詹如松茶店点评紫云山茶,邀请詹如松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上介绍黄梅禅茶;支持成立"黄梅禅茶文化研究会"和在黄梅开设品位高尚、体现"正清和雅"四气的"黄梅禅茶馆"。 一则曾见诸报刊的"南茶北移"的报导,再次引起了黄梅人的思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净慧大和尚以他的睿智、远见和魄力,在农业科学家的支持下,把江西云居山茶移植到太行山区河北灵寿县培育成林,创造了云居山茶生长的纬度向北推进10度的历史记录,这是中国种茶史上的一件大事。黄梅茶人从这一成功的行动中受到了鼓舞,黄梅地理环境远比太行山优越,茶园、茶种颇多,有禅又有茶,二佳兼得,更是禅茶相融的源头。黄梅人恢复振兴禅茶,重在改良和发展上下功夫,比起河北的"南茶北移"条件要好的多。如今,净慧大和尚倡缘重建的紫云山老祖寺正在紧张施工,宏规初具。随着千年古刹的重辉,在老和尚的关照和大众努力下,已经获得国家级食品博览会金奖的新一代黄梅禅茶一一紫云松针系列,将会带动系列名茶与品牌的崛起。 请到黄梅"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