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与和平,是当今生态发展的主题。茶叶作为药用、食用、饮用的产品,从生产、消费乃至出口,消费者权益显得愈加重要。
可如今,茶叶里存在的问题,牵扯着民众的生活质量。故此,在3.15之际,小编给茶友们科普茶叶安全消费相关的知识。
从茶叶生产、加工,到食品监督局,再到茶商销售,再转到茶客手里……茶叶环节,深受市场考验。茶叶源头的质量,是传递到消费者手里的健康保障。
认证标志
辨别茶包装上的认证标志可知茶叶质量一二。
福建省质监局公布:从2007年1月1日起,茶叶已经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体系《茶叶QS认证的程序及相关标准》规定,有定量包装、重量标示的产品,生产厂家必须对检验合格的食品加贴QS标志。没有加贴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所以,QS也成为了消费者辨别茶叶产品是否安全的一个依据。
图源自QS标志百度百科词条
认证机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标志意义:食品生产和市场流通所必须的基本标志
真伪识别: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证茶叶包装上的标识序列号判断真伪
观质辨茶
感官判断从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叶底知好坏。
除了第一种包装上认证标志的辨别方法,另一种方法就得单纯靠消费者感官判断了。
在国家茶叶标准中,茶叶品质检验通过外形审评和内质检验两种。外形审评是专业的审评人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使用规范的评茶术语专用,或是参照实物样对茶叶产品的感官特性(长相、色泽、香气、滋味和叶底等)进行评定。
先嗅倒出茶水后留在杯中的茶叶香气。将杯盖半掀开,把杯子接近鼻子,深深吸气,这样可辨别香气高低、强弱、持久程度,纯正还是有异味。通常以鲜爽、浓烈、持久的质量为好。
再看碗中汤色,主要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等评比优次,然后品尝茶汤滋味。用小吸气的方式使茶汤反复冲击舌头,据说这样可以仔细品出茶味的浓淡、厚薄、甘甜或苦涩等。最后把杯中茶倒入叶底盘中,一边看一边摸,可判断叶底的嫩度、色泽和匀度。
相信茶友们也很关心自己平时喝的茶可能会存在哪些陷阱,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揭露一下。
三大购茶陷阱
陷阱一:三无茶叶
现在网购茶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年轻消费群体习惯在网上买茶,网络上的茶叶以不知名的散茶为多见,自称是茶农直销、厂家直销,殊不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直销”来掩盖茶叶是三无产品的事实。
这种做法不仅成本低廉,还能把去年卖不完的茶再利用,据小编了解,最常见的陈茶翻新现象存在于西湖龙井、茉莉花茶、红茶中。对一般茶友来说,讲究新鲜的绿茶是否经过翻新会相对容易看出来,而红茶则很难发现,若遇到过早上市的新茶,大家记得要多留个心眼。
陷阱二:以次充好
如果你有逛茶叶市场的习惯,不难发现满大街的茶叶店都打出“古树茶”、“纯料茶”的旗号,价格更是参差不齐。其实真正的“古树茶”是很珍贵的,“纯料”更是罕见,价格可想而知,如果你想要用大白菜的价格买到所谓的“古树茶”、“纯料茶”,那么小编只能告诉你,这实在是太天真了。
不只是茶叶市场,在某电商平台上就能随便搜出一大堆平价包邮的“古树茶”、“纯料茶”,看到那些一斤只卖十几二十块钱的“冰岛”、“班章”,买回来了你敢喝吗?
陷阱三:陈茶翻新
时值三月,春茶即将上市,可是市场上已冒出大量的“当季新茶”、“明前茶”之类的商品,吸引了大量茶友的关注。可是小编提醒你,购买前要三思,市面上存在部分不法商家会以去年的茶叶冒充今年的新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陈茶翻新”。
维权小贴士
购买茶叶后,消费者记得保存重要的凭证:
1、购物发票
购物发票是消费者在销售商处购买食品的重要凭证,对售后维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茶叶本身
消费者打开或冲泡茶叶后后,若发现货不对板的情况,甚至是质量问题,则应该及时保留住这些茶叶,不要随便扔掉,这是消费者向商家索赔或向有关部门投诉的重要证据。
3、病历卡、化验单等
如果是茶叶质量有问题,导致出现消费者身体不适,需要到医院就医的事件,那么保存病历卡、化验单就可以避免因时间拖延而导致无法确认不适确是由饮用劣质茶叶所致的情况发生。
如果消费者是通过网购购买茶叶的,则应该注意保存购买时的原始凭证,如产品介绍截图、付款记录、与商家的聊天记录、快递单据等,收货后更应及时检查茶叶是否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
如果茶叶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可先找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则可向相关部门投诉,也可到商家所属地的消委会投诉。如果所买茶叶甚至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还可要求商家所属地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介入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