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日本治谈业务的昌金强,接到了来自日本佛教协会的定制茶客单,要求压成印有“福”字的小方块,用以回赠香客。
这批茶采用轻发酵技术,每粒标重4g,用料等级很高,特别之处在于发酵得特别好,而且只生产了一批,总量不过3吨货,每件标重30kg,被称为“金福字”。
出口时,有一件金福字因不足出口标重而无法出口,此后一直留在仓库,直到2006年,昆明一个财大气粗的茶楼老板派人开了辆大货车,直接搬仓式买茶。
那件弥足珍贵的“金福字”,就被这样顺手带走了,好在昌金强当时拣了几颗,回去试喝后,才发觉是那款弥足珍贵的金福字,于是赶忙追回。
不过那老板偷着藏下了1公斤,由于是轻发酵,且发酵地异常成功,再加上20多年的昆明仓陈化,金福字香气层次丰富,有种独特的坚果香气,口感惊艳,在茶楼开出一泡3600元的天价,折合下来要几十万一斤。
轻发酵,小规格,金福字可以说是带有鲜明的日本定制风格,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勐海茶厂的7532当年也和日本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还被冠予“雪印”的雅号。
1975年,7532研发成功后首先进入的是香港市场,不过喝惯了浓茶的香港人,对这款用料细嫩的青饼很不满意,认为口感清淡,没有茶气,而且价格太高。
后来日本市场发展起来后,省茶司就把7532投入到华人较多的日本神户试水,没想到还挺受欢迎,7532的外销史一直持续到1996年,才逐渐转为内销。
至于“雪印”的由来,其实是1999年台北黄姓茶商看到有批80年代7532的绵纸印刷不好,出现了脱墨,中心的茶字有白点,联想到落雪纷纷的圣诞树,美名曰“雪印”。
而除了这些如今小有名气的茶品之外,还有一款被奉为末代茶王的高等级小方砖,当时也是日本茶商的定制茶品,它就是92方砖。
南糯料小方茶
1987年, 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日本客商和省茶司签订了定制一批青茶方砖的合同,交由勐海茶厂生产,用料上则是此前颇受欢迎的南糯山原料。
日商当时要求全部采用一级料,出于成本考虑,省茶司决定采用一级二等为主,少量二级茶打底,一级一等撒面的做法,而且全部是当年的春茶料。
由于原料稀少,单价也高,92方砖当年的生产量其实不大,第一批和第二批都只出口了3吨,外销史仅两年,总量也不过10吨,之后便转为在内地销售。
出口转内销后,昆明茶厂也曾生产过一批普洱方砖,此后亦有其他茶厂接手,由此出现了不同版本的92方砖,其中以早期勐海茶厂出品的品质最好。
此前坊间传闻92方砖多为92年生产,不过据省茶司经理昌金强所说,92方砖1990的产量最大,此后两年生产较少,到了1993年省茶司就没再下过生产计划了,因此最晚生产的92方砖,也不过是1992年。
此外,92方砖包装盒侧边上的“100公分”(1米)字样,一直以来也困扰了许多茶友,而这其实是一场延续了十多年的包装错印。
不应出现的方茶与公分字样
1986年,昆明茶厂曾生产过一款规格为250克每片的普洱方茶,这批茶的包装侧面就错印成了“250公分”,次年省茶司在给勐海茶厂下达92方砖任务时,规定沿用昆明茶厂包装。
于是,勐海茶厂就只修改了盒子尺寸,并把“250"改为“100“,后来发现错误时包装已印好出厂,为避免浪费,就沿用了这些印刷错误的包装。
而在92方砖的包装上,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细节:当年普洱茶一词,仅指发酵后的熟茶,92方砖是生茶(青茶)料,为什么也被叫做普洱方茶?
原来当时国家为了方便管理,将茶叶分出了红茶、绿茶、特种茶等出口许可证持对应证件方能出口,而省茶司只能领到特种茶项下的普洱茶出口许可证。
而92方砖如果按当时的标准,应该叫成“绿茶方茶”,这样一来就不能出口,因此省茶司就拿着普洱茶许可证出口了这批茶,算是打了个擦边球。
这就解释了08年国标确立后,此前的青砖与青饼才被列入普洱茶类,而几十年前的92方砖上就出现了“普洱方茶”的字样,一切都是历史的巧合。
目前92方砖的行情价早已超过五位数一砖,但在当年因为定价较高,市场狭小,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大量积压在省茶司的仓库里。
直到1996年省茶司改制后,有职员承包了公司在昆明樱花宾馆的“吉幸茶叶专卖店”,提出可以低价甩卖仓库里的茶品,包含92方砖在内的众多茶品才被放了出来。
这批“92方砖”数量有上万片,当年的处理价仅2.47元每盒,现在市场上流通的昆明仓“92方砖”,大多是从这里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