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手拉壶,又叫朱泥壶,是潮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拉壶的泥料为朱泥,是天然矿料、绿色材质。红泥含氧化铁量很高,呈土黄色,烧制后转红色。其质地细柔且不含砂,可塑性很强。
手拉壶是采用手工拉胚法(或叫轮制法)使之成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随着潮州手拉壶在紫砂江湖的声名鹊起,壶艺爱好者们也更多地挖掘潮州本土的杰出壶艺匠人,在潮州的制壶之乡枫溪西塘,就隐藏着享誉潮汕的制壶世家——安顺号。
安顺号在清代由章大得创设,在人人扎着辫子的年代,驻守枫溪,开始了制壶的营生。
因当时制壶并未被社会广泛认为是体面的事情,社会地位不高,个人技艺价值得不得认同,遂当时所制茶壶印款多为“老安顺制”,未敢署个人款。
章大得所制茶壶渐渐在潮州工夫茶席上占据一席之地,安顺号也随之被时人熟知,逐渐成为潮州本土茶壶的代表之一。
后来章大得传子章贞坤(第二代传人),任朝代更迭,制壶的手艺不仅仍然是饭碗,更成为执着的坚守。
接着章贞坤传子章永添(第三代传人),至永添先生一代,安顺号所制茶壶已渐渐脱离纯粹的实用功能与造型模仿,开始追求艺术表现、美观与实用的结合。
在熬过艰难日据与解放战争后,章永添传子章燕明、章燕城、章燕标(第四代传人),文革、饥荒、大跃进都没有阻止安顺人创作的脚步,随着改革的开放,安顺号所制茶壶更愈发闪耀出艺术的光芒,章燕城先生承袭百年技艺却不断创新开拓,传子章广鑫、章小英,至今已历五代,世代制壶不曾间断。
安顺号的在潮汕工夫茶圈也成为一块铁打的招牌。
在潮州朱泥壶的数百年漫长发展历程中,正是像老安顺一样的代代相传,才让这门艺术瑰宝绵延传承了400余年。
数百年来,安顺号的匠人们过着与泥土为伴的寻常生活,却有着让人钦佩的聪颖与才情,更有着非凡的制壶造诣。
清代“老安顺”第四代传人掌门人——章燕城
章燕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生于1953年,6岁随其父章永添习艺,深得祖风之精髓,技艺沉稳成熟。
作品古朴典雅,精微润泽,色调鲜丽,品相端庄,气度宏大,形神气俱佳,为陶瓷工艺界之翘楚。
近几年来,在秉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把泥质的精心淘练,造型的考究,等工艺与实用性糅合起来,制作出不少佳品,以其独特魅力,深受赏壶及藏家们的喜爱。
53年出生的章燕城大师作为老安顺第四代传人,更身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潮州手拉壶非遗传承人,其创作的作品数十次荣获国家级金奖,被各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堪称潮州制壶界传统一派中的扛鼎之人。
章燕城大师作为潮州本土传统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秉承传统技艺却不拘泥传统设计,其多件作品都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并成为一代经典。集五代之底蕴,创百年之技艺。
81年出生的章广鑫,身为老安顺第五代传人,承载着一个门派全部的未来。
虎父无犬子,为了继承和发扬父辈的制壶手艺与匠心精神,2006年从大学毕业后,身为家族第五代传人的章广鑫便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专业从事手拉壶艺术的创作。
作为手拉壶青年一辈中的翘楚,章广鑫专心致力于手拉朱泥壶的设计与创新制作,凭借着他扎实的陶瓷艺术设计理论和良好的文化底蕴,不断开启新的创作思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隽永的壶艺风格,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手拉朱泥壶依靠转盘旋转成型,所以均属传统圆器款式。
盖子和壶口接合为压盖式。只有拥有高超的拉坯技艺,拉出来壶口与盖子才能严实。搓拉得见方圆,刮压逐渐浮现初始的姿态,再加上修、批等后期处理环节,壶的生命才显现。
“与不知疲倦的辘轳旋转相比,静止的我们是慢的。在大师的眼里,手工艺就是丈量生命尺度的方法。”
日复一日地伏案钻研,让章广鑫思维更为敏捷,心思愈发缜密,在对各种几何体的造型设计、泥质选择、泥釉研制、练泥时限、拉坯方法、修坯技巧、入窑烧制等重要环节都掌握了娴熟的技艺。
如今,他身为80后的省级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更开拓性地将造型传统保守的潮州壶艺融入雕塑技法与当代艺术语言,科班出身却不刻板,天马行空又不乏实用,艺术表现隽永不凡。
常言道壶如其人,在严谨不苟的壶艺设计创作中,章广鑫的作品往往又流淌着浓厚的浪漫情调,在精湛的传统技艺上融入独立的个性创意,朴实中蕴含情趣,美观中富有精神。
鸣春、贤士、汉韵、湖中芭蕾……历数这些精品,或清奇俊逸,或古拙含蓄,或沉稳大度,或灵动秀美,皆为呕心之作,无论赏玩、实用,都让人爱不释手。
近年来,章广鑫的诸多作品在各大省市、国家级评选中屡次获奖,其中,“唐风提梁”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为匠人,章广鑫也先后获评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朱泥手拉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受到《凤凰卫视》,《广东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采访并专题报道,深得壶艺界的高度赞誉和收藏者的喜爱。
是“中国瓷都”潮州壶艺界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