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喝茶的朋友想必都有听过《茶经》,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圣陆羽前后花了26年时间才写出的传世之作,虽然全书只有7千多字,但内容包罗万象。其记载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等,不仅直接让还在世的陆羽“封圣”,更推动了唐代茶道文化的发展。可以说陆羽让饮茶之风在盛唐上吹拂,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这是《茶经》的功劳,也是陆羽的成就。
话说回来,大家都知道《茶经》是一本可以细细研读的经典名著,特别对于喜欢茶叶的朋友,一定会收获良多。然而近些年来,有不少朋友却对《茶经》视而不见,甚至直言不讳的说到,现代有这么多关于茶叶的书籍,为啥还抓着《茶经》不放,它还有啥指导意义吗?不喜欢《茶经》的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比如《茶经》已经作古,与现代气息不匹配,没有阅读的价值,更不需要去研读。其实不是,《茶经》是值得一读的,要去读的。
01
获得知识: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茶经》是一本古籍,大概在公元780年现世,离着如今有1200多年,但虽是古籍却不妨碍阅读,是值得去读。它里头记载很多古人制茶、煮茶的经验以及饮茶理念。陆羽为了写《茶经》不可谓不用心,21岁的他已经有一个决心,想要为这个世界留点什么东西。陆羽没有拖延症,心动便马上行动,他收拾行囊,孤身一人外出考察茶事。考察之事注定艰辛无比,风餐露宿也是常态,但这对于有远大志向的陆羽算得了什么呢?
既然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就不能做出反悔的事来,咬咬牙把事做成,况且爱好如此,所以只能痛并快乐着。陆羽走过了义阳、襄阳,南漳,后来到了四川巫山,边走边写,把各地的饮茶习俗、见闻轶事都记载下来。陆羽一走就走了十多个年头,走过了32个州,他终于积累下了大量笔记,也是返回浙江专心写作(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人(在如今的湖北天门),后来只是去浙江湖州隐居,唐代叫苕溪)。
陆羽为唐人也为后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作为后世人的我们需要怀着敬意去对待这本古籍。《茶具》一共有10个章节,即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几乎把能讲的都讲了,穷尽陆羽一生的学问。里面不仅有大量茶叶知识、经验,陆羽还写了自己的对茶叶的看法,研读《茶经》,仿佛在与陆羽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交流,很是奇妙。
不管是普通茶友还是卖茶的茶叶店老板,都需要去掌握一定量的茶叶知识,如果做到博古通今,那再好不过。茶友若有了渊博的茶叶知识,一来在他人面前有谈资,二来购茶会更加从容,也少些吃亏。而茶叶店老板若有了大量茶叶知识,那么相信会让人茶客信服,生意做得开。学问是积累出来的,只有多看多读才行。
《茶经》对于喜欢茶叶的人来讲,是有巨大的学习与指导意义。虽然古人有些饮茶技巧不适合当下,但还可以借鉴或者引发思考。此外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看过了唐代人的制茶、煮茶、饮茶的技艺,那么自己在茶叶方面上理解也会加深,毕竟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容易思考,获得知识的速度也会更快。《茶经》是一本能将陆羽捧上神坛的茶书,是了不起的茶学专著,也是能收获知识的书,为何不读一读呢?
02
提升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光喝茶而避而不谈饮茶境界,那么就会感觉美中不足。人生有境界之说,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从懵懂小儿到热血青年再到稳重中年,最后是睿智老者。各阶段思想不同,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也是不同的。而喝茶也是如此,刚开始从不会喝到会喝,再到爱喝,每一阶段对茶叶的理解是不同的。若是只是埋头喝茶,只为解渴,不管个中滋味变化,不以物喜且不以己悲,那么即使再美味的茶,也会淡如水。
从不懂到懂,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境界的提升。而阅读《茶经》这本茶学专著或许就能让你获益良多,提升你对饮茶的理解。不要以为只要是古籍就没有指导意义,而且我们没有理由去小瞧古人的智慧,古代先贤早已将道理写在书上,等待我们去发掘。《茶经》便是如此,这是一座前人为后人留下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收获知识与提升饮茶境界。
言归正传,说了这么多,那么《茶经》可以让我们这些普通茶友提升什么境界?《茶经》不仅是茶学专著,也是茶圣陆羽的自传。读了《茶经》,或许你能了解到陆羽对茶有多么热爱,以及你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陆羽的喜怒哀乐,仿佛他的身影跃然纸上,与你交谈饮茶理念。关于境界的说法本来就很虚,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显得不像了。
就像我在这讲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让人听着不真切,云里雾里,好像尽是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其实大家从标题中的这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可以猜测出大意,饮茶要追求初心。有人为了喝茶而买了大量精美茶具,或者过于追求天价茶,或者执着于“大师制作”,为了面子而喝茶就失去了初心。怀着初心和赤子之心去喝茶,那么说明境界就到了。
总结
此外,喝茶也可以喝出真性情来,好喝便是好喝,难喝便是难喝,不要为了讨好他人而委屈自己。而陆羽便是一位真性情之人,他在《茶经》中写道: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陆羽没有掩饰自己对“痷茶”的不喜,对“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做法的不赞成。陆羽认为煎茶时最多加点盐就够了,其他调料就没必要加了,因为容易抢夺茶味。类似这样直抒胸臆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一边品读《茶经》一边寻找陆羽的肺腑之言。
文|小詹茶肆(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更多精彩白茶知识,欢迎关注【小詹茶肆】
来今日头条,搜“免费书单”,海量小说免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