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也有不少所谓的方法教导大家如何分辨,但其实,只凭肉眼就分辨圈枝驳枝,基本不太可能,我们需要调动眼、口、鼻等多重感官来分辨才行。
01 眼看
圈枝皮的确有薄、透、小的特征,但只通过肉眼去观察陈皮,是极难分辨圈枝皮和驳枝皮的。
一般情况下,同等条件下(例如树龄、生长环境、同一成熟度等等)圈枝柑果体相对较小,表皮上的斑、纹、伤疤等更多,油包更清晰,整体看上去“更丑”。
但柑皮的厚薄、油室的通透度、果的大小不完全是区分圈枝柑皮、驳枝柑皮的依据。树龄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树顶树底挂果位置等都会影响皮的厚薄和鲜果的大小。例如老树驳枝柑的皮也能达到薄、透、小的特征。
鲜果开皮后,难以区分。比较靠谱的区分方法,应该追溯到果园中,通过观察树头及树形来区分,看树才是最有力的区分依据。
圈枝柑树
• 没有树瘤(驳口),因为直接在枝条上圈下来,所以根茎没有任何接口,长大后根茎没有树瘤。
• 没有明显的主杆,在根部便有多条分枝直生长出来,枝条较软,树形整体比较“垂”。
• 没有主根,根是平铺在地面的表层,典型的“鸡爪根”。
^ 圈枝柑的鸡爪根
驳枝柑树
由于是嫁接到柠檬树上,所以根部有明显的驳口(树瘤),整体显得比较“壮”,有明显的主杆和主根。
02鼻闻
用鼻子来闻味道以区分圈枝皮和驳枝皮,有一定经验的皮友可以分辨,但不是闻一块两块就能区分哦,需要闻大货才能比较好地区分。
圈枝柑皮香气浓厚,带有一些蜜香或花香,香味层次比较丰富。
驳枝柑皮香气适中,带有柑橘类的清新微酸的香气,与圈枝柑比,香气稍逊。
03 口尝
有经验的皮友也可以通过嚼食柑皮或试喝柑皮水的方式来对比区分。
圈枝柑皮的口感更甘甜醇和,驳枝的味道会比较刺激。(两者都会有酸味,因为是柑皮,不是陈皮,不是说圈枝柑皮就不酸。)
圈枝柑VS驳枝柑
圈枝柑和驳枝柑都是新会陈皮柑,繁殖方式的不同,长出的果实有一些区别,简而言之,圈枝柑是“纯种”,驳枝柑是“混血儿”。
圈枝柑:就是选母树上生长旺盛、挂果率高的枝条进行圈枝移植。用小刀环树枝一圈切皮,包上泥巴禾草等促根介质,让切过表皮的地方生根,当根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再修枝,连根移植到地上。这种方式移植生长的树结出来的果就是圈枝柑。因为是在母树上“圈枝”,故此也称作“原枝”。采用圈枝技术,能保证新柑苗与母株保持相同的基因。
但圈枝柑抗病毒性弱,产量不高,目前种植面积较少,需要遵循自然生态、合理、科学的生长规律种植,种植成本比较高,所以价格高居不下。
^ 圈枝柑以营养草缠上泥土将环切了表皮的枝条裹上
驳枝柑:就是通过嫁接柠檬树头,结出的柑果。以柠檬作为砧木,在柑树上剪取穗,然后将柑树的穗接到红柠檬砧木上完成接穗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繁殖茶枝柑。简单理解,就是新会柑树下嫁给了柠檬,生出了“混血儿”——驳枝柑。
^ 驳枝柑的枝和柠檬树的头嫁接在一起
驳枝柑优势在于抗病毒性强,产量高,但口感略带柠檬味,是目前新会陈皮的主流产品,市面上90%以上的新会陈皮都是驳枝陈皮。
其中缘由,要追溯到上世纪80、90年代新会柑的“至暗时刻”。当时,新会多个种植区爆发黄龙病(黄梢病)的柑树疫情。柑园大面积围烧,当时称作“火烧围”,这让传统新会柑经历了一场大劫难。此后,新会柑农基本都转种产量高、抗病虫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驳枝柑了。
^ 时至今日,黄龙病依然是新会柑的头号病害杀手。去年的黄龙病也导致不少果围的柑树被迫砍掉烧毁。
目前圈枝柑产量非常稀少。柑农传承“圈枝”技术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以圈枝柑制作的新会陈皮更少,收藏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