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乐山离景洪市区只有50多公里,所以,来到景洪市,怎么能不去攸乐山呢?
攸乐山现在名叫基诺山,在清代的文献里,一直被写做“攸乐山”,基诺人古来自称为“攸乐”。在基诺山的密林里,至今分布着40多个基诺族村寨,聚居着1.7万多人,他们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基诺山一名属当地基诺族语,“基”是舅父,“诺”是后代,“基诺山”就是舅父的后代居住之地。这一地名显然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舅父的社会地位极高,故基诺族有舅父后代一说。
而《普洱府志》中有着一段记载:“旧时武侯遍游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芒于莽芝,埋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山。”昔日之攸乐山,似乎是依孔明留铜锣于山内而得名。
无论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古来这山就有基诺族人居住,也有汉人密切来往。这座在连绵起伏的无量山余脉巍然高耸的山峰盛产普洱茶,是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被人称为云南古代第一部风物特产百科全书的《滇海虞衡志》中,攸乐即基诺山被排在六大茶山之首。
明末清初时,汉族商人成群结队来到此地,与基诺人一起种茶、制茶,贩运到景洪及更远的地方,茶叶产量每年曾高达1500多担。民国年间人士张肖梅,在其所编的《云南经济》也提到:“大山茶以倚邦、易武、曼撒、架布、曼专、莽芝、革登、曼松、攸乐等处最著,而以攸乐为中心”。
攸乐山位于现今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隔补远江(小黑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这里的海拔在575~1691米,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平均1400毫米左右,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是适于种茶的地区。
攸乐茶山明朝初年至少已有茶园四千亩以上,至今在龙帕村,巴来村留下的两千多亩古茶树其树围大多超过100厘米。明朝末年已有汉商进入攸乐山贩茶。攸乐山离澜沧江很近,澜沧江对岸是车里宣慰司,沿江而下便是东南亚各国。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为了掌控车里地区,同时也为了茶叶,曾计划将攸乐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镇。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清政府在茨通筑起攸乐城,设同知一员,右营游击武官一名,驻兵五百,设盐课司,同时还规定,江外(澜沧江以西)的车里宣慰司要岁纳银粮于攸乐同知,清政府赋予攸乐同知行使的权力很大。
然而,攸乐同知的设立受到了傣族上层人士的抵制和反抗,攸乐山一带连年发生起义,加之瘴疠流行,使官兵、大员们无法驻扎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才不得不将攸乐同知移至思茅。
清代二百多年间,攸乐山没有茶庄,攸乐人不做七子饼茶,但攸乐人会做竹筒茶和茶膏。攸乐人做的茶膏颜色乌润,内服可治霍乱、嗝食、伤风、咳嗽,外用可消肿化脓。
清代攸乐山有茶园万亩以上,20多个寨子都产茶。攸乐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买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买去做七子饼。攸乐山的茶至迟在道光年间已销到印度和欧洲,英国人克拉克在1886所写《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已写到,东印度公司在大吉岭和加尔各答均有中国茶叶代办处管理倚邦和攸乐产的茶。
抗日战争爆发后,六大茶山逐渐衰退,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攸乐人生活更加穷困。1941年兵役和苛税已经让贫困的攸乐人难以承受,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已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候。而正在此时,茶商杨安元在攸乐山收茶时又因不尊重攸乐人的习俗,引起攸乐人的愤怒,双方发生冲突后事态扩大。1941年12月,攸乐人联络瑶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举行抗暴起义,战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对面的曼林、牛滚塘、秧林、江西湾、倚邦等地。国民党动用军队也无法控制局面,后来还是云南省府主席龙云出面安抚,才将攸乐人起义之事平息下来。
两年的战乱,使攸乐山经济、社会受到严重挫伤,人口减少,茶园大量撂荒,后又因连年烧山开地种粮,茶园损毁很多。但到20世纪70年代,保存下来的成片古茶园仍有三千亩左右。
现在的攸乐古茶园主要以龙帕村为中心向四周散射,以龙帕山最为集中。另外司土老寨、么卓、巴飘也有老茶树分布,古茶园面积约3000亩,很多是几百年古茶树。
茶种基本是大叶种,偶有小叶种间杂其间。历史上攸乐山不制作紧压茶,晒青茶毛料主要提供给倚邦、易武、景洪等地去加工。历史上著名的“可以兴”茶砖据说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攸乐山的基诺族有悠久的制茶历史,现在还保留着制作火烧茶的特殊工艺:把茶的鲜叶用一种称为“冬叶”的植物叶子包起来放到火炭上烧烤,当外面的“冬叶”烤干后把里面的茶取出,可以现煮饮用,也可以揉后晒干留着饮用。
攸乐山古树茶的干茶条索紧而结实,满披银毫;冲泡后汤色呈金黄色,清澈透亮,香气高扬,舌面苦涩度稍高,苦底重于涩,且苦味明显,茶性较烈;茶汤入口回甘较快、持久,茶底叶片饱满柔软细嫩而肥厚。
另外攸乐茶外观不算漂亮,茶叶常带有少量“糊片”(茶叶杀青时粘在锅里的焦叶碎),这是由于当地茶农手工杀青做茶造成的,在其他仍然采用手工铁锅杀青的茶区,也不同程度会存在这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