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倾“新” 出神入“化”
——新化县“非凡十年”发展走笔
新化县城美如画。王高辉 摄
周 俊 曹曙初 李佳茜 谭婷
一座座美丽乡村,在阳光与花草间,衬托出生活富足的幸福日子;一排排厂房,在繁忙的生产中,展现着经济发展的热火朝天;一个个建设项目,在机器轰鸣中,成长为大美新化的地标符号……
紫鹊界梯田层叠。 罗中山 摄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化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舒展千年古邑精彩画卷,绿色、创新、活力跃然而出,一幅幅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图景正次第呈现。回首奋斗历程,展望美好前景,全县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发展态势更加向好,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正向潜力大后劲足的发展“快县”迈进。
乡村振兴幸福加码
“米家没米,田家没田;讨不到婆娘,赚不到钱。”这是深度贫困村水车镇原米家村和田家村流行的一句俚语。两村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又是石灰岩地带,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饮水困难,群众生活极为贫困。
“现在好了,搬到山下集镇,周边300米范围内有学校、卫生院、车站、超市,每天有2趟车到长沙,10多趟车到县城和高铁站。”在水车镇水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0岁的邹新清笑得合不拢嘴。“搭帮党的政策好,以前一年都难得下次山,现在就像住在城里一样。”
高新区厂房林立。(新化高新区供图)
新化地处湘中偏西、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总人口152万,其中农村人口115万。由于柘溪库区建设和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等历史原因,新化县域形成了水淹库区、高寒山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覆盖全县90%的乡镇和95%的国土面积,致使新化县成为了全省最大的国贫县、全国最大的移民后扶县。
近年来,新化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干部群众一起栉风沐雨、苦干实干,推动梅山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新化篇章。2019年,如期实现贫困县整体摘帽,2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53713户17826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消除。
脱贫摘帽,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2021年初,新化被确定为湖南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一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变革持续上演。
新化聚焦支持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再次吹响乡村发展“集结号”。在2021年共统筹涉农资金5.1亿元基础上,2022年再整合涉农资金5.6亿元用于乡村振兴。严格落实“摘帽不摘帮扶”“尽锐出战”要求,加强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和管理,健全调整、轮换、召回机制,对全县314个乡村振兴帮扶村进行了驻村全覆盖,派驻帮扶干部868人。
同时,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筑牢乡村振兴基石。组织民营企业、商协会挂点全县46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并向省工商联争取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对口帮扶计划。支持民营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入股经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流转土地+优先用工”等形式,建立“企业+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
上半年,全县农业增加值22.07亿元,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2元,同比增长6.2%。
扬优成势产业崛起
8月24日,由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新化县紫鹊界茶旅文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12个项目全部开工。
该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两大类12个子项目。涵盖奉家镇、水车镇、文田镇等3个乡镇19个村,总投资1320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同时,新化以紫鹊界梯田、渠江源、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古桃花源、芭蕉山等5大景区茶旅融合为核心,全力推动紫鹊界5A景区建设、新化红茶公共品牌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将带动15128名农户发展产业,增加当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7.1万元。
电陶产业强势崛起。(新化高新区供图)
近年来,新化不断整合资源优势,围绕红茶、黄精、文印、旅游、美食等支柱产业,着力打造具有新化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造血”功能。发展农民合作社3526家、家庭农场979家;“新化红茶、新化黄精”等8个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新化将茶叶作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来抓,加快“一县一特”红茶特色县建设,集中打造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品购、观光、体验、养生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最美茶旅之乡。推动以旅兴茶、以茶助旅,大力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延伸茶叶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出天鹏生态茶旅休闲农庄等7个茶旅示范基地。渠江源村与渠江源茶园分获“湖南十大最美茶叶村”“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称号。全县茶旅融合基地与景区景点不断发展壮大。
渠江源茶叶飘香。(新化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全国多花黄精道地核心产区,新化出台促进林下经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打造以黄精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全产业链;每年整合涉农资金2000万元,重点支持黄精产业发展,对黄精种植、育苗农户给予专项补贴。成立黄精地理标志管理办公室,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研发九制黄精、黄精片、黄精代茶饮、黄精酒等系列产品10余个,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左右。目前,全县林下经济作物总面积达69.3万亩,从业人员36万人,其中仿野生黄精种植面积8.5万亩,从业人员15万人。
十年披荆斩棘,新化优势产业快速崛起。“新化红茶”获湖南十大名茶,列入全省“一县一特”名录;“白溪豆腐”荣获湖南省“老字号”商标,纳入省商务厅“一县一品”名录;新化水酒列为中国黄酒三大品系之一;新化被授予“湖红之源”、“中国黄精之乡”的称号。全县形成了茶叶、中药材、白溪豆腐、新化水酒等产值3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夯基垒台活力迸发
9月8日,在新化高新区特种陶瓷产业园,美程陶瓷一批新能源和温控器陶瓷产品正装箱打包,运往广州等地。这家本土培育起来的电子陶瓷龙头企业,成为湖南省首批、娄底首家在省股交所科技创新专板挂牌的企业。
不远处的映宏和格林美两家循环经济企业内,医疗废弃物、塑料垃圾等塑料基材废弃物,被制造成垃圾桶、塑料壳体、塑木建筑材料、农村化粪池缸体等产品。这两家企业,每年能完成19万吨塑料基废弃物的处理,达到10亿元产能。
走进新化县现代文印产业园,复印机与耗材制造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复印机碳粉、感光鼓、磁辊等耗材,以及台式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产品的本地生产,实现年产值26.59亿元。新化文印产业制造板块呼之欲出。
大熊山巍峨隽秀。 柳勇 摄
新化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按照“谋划一批、招商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思路,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做到高强度、高密度、高频率督办,实行“重点项目事务中心周调度、县级领导旬调度、书记县长月调度”的调度机制,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深入作业面,当好施工员”;强化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电力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加快项目审批效能,当好项目建设的贴心“保姆”和“月嫂”。
十年来,通过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曾并不显山露水的新化,快速展现出产业发展的“肌肉”。
全县逐步形成了以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为主体的先进陶瓷产业,以水泥、耐火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为主体的新型建材产业,以茶叶、水酒、豆制品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水电、风电、光伏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碳粉、硒鼓生产、复印机再制造、文创产品印刷为主体的现代文印产业,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主体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6大支柱产业。
依托“五好园区”建设,新化把高新区作为全县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全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调区扩区,新化全力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机制,以园区带动乡镇发展,合理布局和建设先进陶瓷、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现代文印等多个专业园区。2017至2021年,园区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2.1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4.36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怀揣“创新转型·开放发展”的使命和建设“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新时代幸福新化的梦想,新化重任在肩,开拓奋进。
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勃勃生机!
【我看这十年】
“湘妹心宝”:水泥路通到村里最远那一户
周 俊 曾玉玺
曾庆欢,网名“湘妹心宝”,一名出生在新化县维山乡的“90后”自媒体人。2019年,她和表哥杨博开始短视频创作,以家乡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为“画布”,摄像设备为“画笔”,凭借清新脱俗、勤劳淳朴的农家女孩形象,走红网络,全平台粉丝超600万。
“这十年间,家乡最大的变化是水泥路通到了村里最远那一户。”曾庆欢介绍,新化的大山绵延如屏障,曾让贫穷出不去、富裕进不来。如今,梅山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网络信号、快递网点覆盖到了最偏远的乡镇,水泥路实现进村入组,“这些是乡村自媒体兴起的‘硬要求’,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就不会有扎根乡土的自媒体人。”
2019年,新化实现整县脱贫,2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713户178266名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站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新起点上,新化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湘妹心宝”和她的团队敏锐地感知到,乡村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帮助“山货出山”的自媒体带货新业态,同样大有可为。
2020年下半年,她带着团队来到紫鹊界,在山上租了一栋民宿,走上了自媒体带货的新创业之路。想创意、拍视频、做直播……她把双脚扎进了“泥土”里,用心用情讲述着紫鹊界贡米的故事。“在紫鹊界住了整整一年。去年,帮助当地销售稻米5万多斤。”曾庆欢说,“紫鹊界即将迎来丰收季,我们还要再上山去。”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多时间里,“湘妹心宝”帮助家乡销售腐乳、萝卜条、水果等各种农副产品超1000万元。
“湘妹心宝”的成功并非偶然。新化县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得益于政策支持,许多自给自足、区域性销售的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深山,也催生一大批特色“网红”“爆款”农产品。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我是幸运的,也希望把这份幸运带给更多人。”在娄底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为市人大代表的曾庆欢,提交了“一村一品一主播”的议案。今年,为帮助更多农户的“山货出山”,她在家乡维山乡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建起了娄底地区规模最大的农村电商直播基地,已累计培训学员200人。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9月22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