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砂浆配比合理」是优质紫砂泥料的必备特征。正式讲解之前,先简单了解紫砂泥的基本炼制过程:矿料开采——露天风化成松散小块状矿料——去除杂质——研磨粉碎——矿料过筛——加水搅拌——炼制成泥。
矿料过筛这一环节,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砂料的目数,从而决定该砂料是成砂还是成浆。
砂料的目数,代表筛网有多少个网眼。目数越大,网眼越多,相应的网眼孔就越少,那么通过筛子的颗粒就越小,也就越细。简单来说,目数越小颗粒越大,目数越大颗粒越小。
筛子
石磨研磨前后的矿料
紫砂矿经过石磨研磨成粗细不同的颗粒,如果要练40目的泥,就需要40目的筛子,同时比40目大的颗粒就会筛出来重新研磨。但并不是过筛的砂都是40目,而是最大的颗粒是40目。
一般来说,80目的颗粒看起来就已经非常小了,肉眼是无法分辨200目以上颗粒的。
把研磨好的紫砂泥兑水搅拌,就形成了砂浆。浆就是足够小的紫砂颗粒。老话说,砂是骨,浆是肉。
做壶后期需要光明针,用牛角片反复刮压,使壶面泛光,这就是浆被刮出了水色,而砂是被包在里面的,使壶面烧出来紧致。
惠孟臣制 水平壶
那么问题来了,「砂与浆的合理比例」是完全靠随机?还是依赖人为控制?
我个人的理解是:传统的人工炼泥方法能够达到80%可控,机器炼泥大大地加强了其可控性,几乎可以一比一地复制,但仍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所以一款新配方的泥料做出来,都会多烧几个温度的试片看看,依赖经验也仰仗科学。
砂多了,会降低紫砂的可塑性,但增加了整体的支撑力,烧制不易变形,烧制的温域也随之变广。
浆多了,紫砂的可塑性会增加,但是烧制出来的变形率大,烧制温度也相对偏低。
这一点也就解答了为什么砂少浆多的朱泥,烧出来容易变形,才会通过调砂来增加稳定性,毕竟砂是紫砂的骨架,是精气神。
比较优秀的紫泥砂浆比
另外有个误区,很多人会认为颗粒大就是砂的比例高。大错特错!砂的比例高并不代表颗粒就大。
说完砂,我们来讲“浆”。200目以上的颗粒我们称之为“浆”。
浆有三个特点:
颜色特别干净单一,少有看得见的杂质。
浆会覆盖在泥的表面,遮住泥料本身的肌理和颜色。
浆耐不住温度,通常额外加过浆的紫砂,成色会比不加浆的紫砂颜色浅。
因为浆受不住高温容易起泡,所以浆多的壶就瓷化严重,表面玻化程度高,敲击声音偏脆。虽然新壶看着挺光亮,没那么灰头土脸,但是后期泡养起来缺少变化。
正常的紫砂泥在炼制过程中都会包含一定的浆,但这浆并不影响紫砂的整体特性。如果另外加入的浆过量了,就容易改变泥料的整体结构,失去紫砂的特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砖砖在上篇文章中说到,「砂与浆的比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区间。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转发!
我是砖砖,关注我,一起交流紫砂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