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着90的头儿,他含着“紫”钥匙出生在宜兴一个紫砂名门世家中。
外婆是紫砂界鼎鼎有名的曹婉芬,家族三代同堂,曾在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家中一位国大师、三位省大师、一位省名人,五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如此这般氛围里成长的陆超飞,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
陶艺,第五代传承人
一个阳光浓烈的中午,我在“苑林阁”见到了陆超飞。
黑框眼镜,黑色T恤,身型一看就是在健身房练过的,打招呼时明显能感觉到那种年轻的朝气。就如同很多年轻一代,他们眼中总是闪烁着星光。
算起来,他已经是家族中第五代陶艺传承人了。但其实,他大学并非就读了艺术专业,而是在苏州大学的管理系。但是,到陆超飞这一辈儿只有两个孩子,表哥早已在另外的行当里扎根,于是,可想而知,毕业后的陆超飞在家族长辈们轮番上阵的劝说下,修订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被拉回了艺术一道。
而强大的血脉基因也开始在陆超飞身上呈现。
范建华、陆君夫妇和儿子陆超飞在看母亲曹婉芬制壶
清华美院,铸沙成璃
陆超飞没有讲述转型考研时的艰难,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既然已经选择,便要一往无前的做到极致,这是来自骨血里的骄傲和自信。
第二年,他考上了清华美院,成为了王建中导师琉璃系的一名硕士生。王建中教授在艺术领域是一位了不起的行业先驱,多年来一直从事陶瓷、玻璃艺术的教育、创作、理论研究与普及推广工作,发起并创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玻璃艺术专业,填补了我国相关专业的空白。
在清华美院的学习,陆超飞如鱼得水,他明白“要用恭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学得越透彻,就越能看到传统文化中最积极、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自己创作和升华的能力也就越扎实。
陆超飞琉璃作品《残缺之美》
但是,来到制作环节,任他自诩体力、肺活量过人,依旧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琉璃吹制是对于体力和耐力的重大考验,需要拿着不锈钢管进行化料、挑料、吹制、塑形、退火,一连串动作下来后,80多度的室内高温,水从头顶浇下来都能气化。几经磨练,他吹制的琉璃器越来越大,呆在工作间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在毕业设计上,他拿出了以紫砂和琉璃制成的《鱼悦》,西方和中国传统的完美结合惊艳四座。这件作品琉璃晶莹剔透,折射出华丽而冷艳的光辉。紫砂素面素心,仿如厚重的基石,令飘逸灵动的琉璃多出几分沉稳。
因为紫砂的收缩率、琉璃和紫砂烧制温度的不同,这件毕业作品难度远远大于单一材料的制作,还好,几经实验,终于完成。
陆超飞琉璃作品《鱼乐》
回宜兴,抟土为器
毕业后,陆超飞回到了宜兴。
跟随外婆和父亲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陆君老师学习全手工制壶技法,跟随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蒋才源老师学习雕塑工艺。外婆送了他一套制壶的工具,鼓励他再接再厉。6个月后,陆超飞制出了第一把紫砂壶,被外婆和父亲评为“可圈可点”。
问他,“头顶着祖辈的光环,你有压力么?即便做好了,别人也会说应该的。”
他想了想说,我没想那么多。从19年回到宜兴不到3年的时间,我才是一个初学者,一只脚才算踏进了门里。在陶艺一道上,老一辈是毕生投入到这一道。而我们新的一代,面临着一个喧嚣的世界,可能穷尽一生都没有办法达到前辈们那么精湛的技艺。但另一方面,时代的进步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以往陶瓷是陶瓷、琉璃是琉璃,现在陶土、瓷土、玻璃都可以结合在一起,只要你能够赋予他们生命和灵魂的美好艺术创造,传递真、善、美,让人感受到美和艺术的价值,那么你就能获得成功和赞赏。
陆超飞紫砂雕塑作品《相望》
从掇只、仿古、石瓢等经典器型入门,如今的陆超飞依旧在光素器中汲取养分,他说,不急,要慢慢来。细节要理理清楚,才能展现出更美好的一面,琉璃如此、紫砂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他说,目前只是将紫砂和琉璃结合在一起做雕塑,未来终有一天,他会将两者结合起来,制出新的紫砂壶门类。
陆超飞紫砂作品《笠帽壶》
还原那个黄金时代
生长在大家族中,陆超飞的家庭关系非常和谐,从当年的8口人到现在的十多口人,他们刚刚从老屋搬到了新屋。
从小爱听外婆讲故事,他倾听着、也仰慕着,60、70年代,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大师辈出,从土里淘金、从火中取栗,那是紫砂的黄金时代。这次归来,他开始了有意识的记录和整理。
或许再过两年,我们便能看到这样一本书:由曹婉芬大师口述,陆超飞整理和还原的紫砂黄金时代。
制壶之余,陆超飞泡着健身房,或者和朋友们品茗聊天,天南地北互通着信息见闻和艺术见解。如果不是疫情,他可能已经在外地的琉璃工坊去吹制作品。
30才出头,陆超飞的未来还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