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臻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都能让藏家感悟到岁月的洗礼,时代的变迁,那么它们又是如何传承于世的?拂去岁月的尘埃,瑰宝光芒四射,一把紫砂背后的岁月长图缓缓舒展开来……
名称:扁腹仿古壶
作者:顾景舟
尺寸:口径:8cm 高:8cm
质地:宜兴紫砂泥
壶把篆印:“顾”
壶盖篆印:“顾”“顾景洲”
壶底篆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此壶是在四十年代时期所作,当时顾景舟时常来往于宜兴、上海之间。他发现市面上关于自己的仿制壶颇多,为此颇为苦恼,不知如何解决。因而便借鉴齐白石先生的做法,在制作此壶过程中,对壶盖上的“顾景洲”篆印故意缺失了小小的一角。
此壶在烧制过程中选择最为优质的宜兴紫砂,制作紫砂器的原料是紫砂泥,紫砂泥原本是一种矿土,经过挑拣、风化、研磨,在不添加其他任何材料成分的基础上,制成可以做壶的原矿紫砂泥。
壶身为扁腹形,壶体圆润,口盖之间为两条子母唇线,骨肉匀称;一捺底、短弯流,圈形柄下留小垂耳,恰到好处,秀雅稳健之中,更添灵动气韵。造型简洁舒展,端庄中自有一种超脱的气质,质朴中不失一股风流雅韵,颇具顾氏光素器之风采。
此壶整体造型虽简单却条理分明,相较他之前制作的紫砂壶而言可谓毫不逊色。虽为小品之作,顾景舟却给予了同等的重视,由此可见其对自身作品的极高要求及对紫砂艺术认真对待的态度。
而这种细节上的严谨亦可作为收藏中颇具意趣的一个分支,在这类小品之上留下的刻款、闲章同样对研究其艺术历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此壶的经历可用八个字总结为”百转千回,因缘际会”。
此壶是送拍人张先生祖父在四十年代所收藏的。张先生的祖父当时是沪上有名的茶庄庄主,爱茶喜茶,并且对紫砂壶有着执着的热爱。张先生曾听母亲说过,顾景舟的扁腹仿古壶便是祖父收藏中的至爱,有时早晨还会拿来泡泡茶。
随着抗日战争的愈演愈烈,张先生祖父开始从上海搬往江苏。在随后的日子里,辗转多地,随身携带的大量臻品都不慎遗失,但是不论何时此壶祖父总是贴身相伴,好生保管。
大陆战火弥漫,在不断的辗转多地之时,张先生的母亲不幸与祖父失散。张先生的祖父在台湾拥有当地的一些产业,便搬往了台湾。
顾景舟徒弟徐汉棠制 扁腹壶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况,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当时的台湾盛行紫砂壶,多人想要购买此壶都被张先生的祖父一一回绝。他相信这把壶应当回到它原来的地方。
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发布“总统令”,宣布解除实行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随后更进一步开放党禁及报禁、各级权力机构的全民普选、民众赴大陆探亲及与大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此时,张先生的舅父按照祖父的叮嘱,返回大陆探亲,几番寻觅找到了张先生的母亲,并将此壶带回交托于张先生的母亲。
20世纪 顾景舟制扁腹壶
这一把紫砂壶,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段家族的传承。现如今,仿鼓壶是宜兴紫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亦是当今紫砂艺人的必修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