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紫砂茶器与茶文化知识”一键订阅关注
怎样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可以分别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评价。
主观上,“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无需更多理由,这里不再赘述。
客观上,一般从“泥、型、工、款”这四个方面来考量。具体而言:
“泥”:即紫砂壶的材质。“宜兴紫砂”得名于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内行人总说“先别真假,再看上下”,此处的“真假”包含了材质和制作人两方面。作品的材质如果不对,就不必再去评价其他方面(诸如做工优劣、器型美丑、作者真假、价值高低等等)了,前文多次提到,“纯正”和“原矿”的紫砂泥料才是制壶的合格材质。
“型”:即紫砂壶的器型。其多样性常用“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来形容,或“古拙”,或“大度”,或“清秀”,或“趣味”,各有千秋。许多传统造型,如“井栏”、“仿古”、“石瓢”、“传炉”、“僧帽”等等,都是经过了年代的冲刷,而依然闪烁着光芒的优秀器型。
“工”:即制壶技艺。其优劣的评价须以合格的材质以及“手工制作”为前提,否则,那就是区别于“紫砂作品”的“陶艺”了!关于“做工精湛”的内涵以及“口盖严密、出水流畅、提捏舒适、一器(气)呵成”等具体标准,前文均有详细论述。
“款”:即紫砂壶的款识。可从两方面来鉴赏款识:一是鉴别制壶人或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二是欣赏款识的内容,镌刻的刀法等等。所以一把壶除了泥料、造型、工艺之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诸多方面可供欣赏。
此外,笔者认为,若能加上“真”这个考量标准则更全面了!“真、善、美”,“真”排在第一位。此处的这个“真”不仅指“材质真”和“作者真”,更得关注其“价值真”(即“性价比较高”)。如果一把壶的性价比不高,也不能算作是一把好壶吧?
通常认为:壶盖最能体现做工是否精湛,圆形壶盖的妙处在于其通转不滞,且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时无落帽之忧。并进一步指出“做工精湛”的三个方面:
1、口盖严密。壶的口盖密封性好,茶汤就不易从壶口溢出,并让淋壶之水不落入壶内,符合卫生要求。检验其严密性,可将壶装满水,用手指压住气眼,倾倒时以不出水为佳,或在倒茶时按住气眼,能立即断流为佳。
2、出水流畅。出水的流畅程度,有时会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如泡“功夫茶”时,要求茶汤倾出快速,出水不流畅就会影响茶味。俗语“七寸注水不泛花”就是指出水流畅呈光滑圆柱形,离壶七寸不散乱,同时,也给品茶者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感受。
3、提捏舒适。壶钮拿捏方便,壶把提握顺手,重心便于掌握,这样使用时会比较方便、舒适。好“功夫茶”者还讲究“三山齐”(指壶嘴、壶口和壶把顶端三者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和“水平度”(指壶身能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改变,上述通说中的标准也就有了符合时代的注解。比如:
现在,圆壶壶盖“准合无间隙摇晃”并非“好壶”的标准之一了,一般的“半手工壶”或是经过机器“整口”处理后的壶都能达到这个要求,甚至出现了只需拎住壶钮就能提起整个壶来的“噱头”!真正的好壶是一“器”(气)呵成而不经过“整口”处理的,壶盖跟壶身的泥料在烧成过程中的收缩率略微有些差别而基本上都会有些间隙,捏住壶钮轻轻晃动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轻微的“松动”。好壶就要追求这个一“器”呵成,就如同写毛笔字时,写完后发现有些笔画不完美,再去描描画画的,总归不能算是好书法吧!
(提示:1、“做工好”只是一把“好壶”诸多方面的要求之一;2、脱离了“纯正”和“原矿”的紫砂泥这个前提来谈做工的好坏不客观,好泥料能体现好做工,功力不够的艺人是驾驭不了好泥料的。)
朋友们在选择紫砂壶时,都想挑到一件“完美”的作品。这种要求无可厚非,我们也愿意将“十全十美”的紫砂作品推荐给大家,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
且不去纠结于作品本身要体现的内涵是否已经完美地表达,仅就作品的泥料、做工、烧成、评价眼光等方面来说,要达到消费者的普通要求就已经不容易了!
泥料方面,由于原矿泥料的“纯正”和“原矿”特性,极易“氧化”,而且或多或少会夹杂些许“除之不尽”的杂质,这样,在器皿上就可能会出现“花泥”、“爆子”等瑕疵。
就做工来说,由于好的紫砂作品都是“手工”成形,或多或少会有误差,“全手工”作品的误差更明显。这些误差经常会在作品的壶型、容量、对称性等方面体现出来。
就烧成来说,由于紫砂泥料在高温下均会有一定的收缩,再加上泥料的“原矿”特性,原矿紫砂常会出现“失圆”等现象。另外,在烧制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沾灰”、“窑变”等瑕疵出现。
(提示: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绝对完美的紫砂作品,当然,对“完美”的理解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