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手头上的事情自然多了起来。忙累了,坐下来喝口茶,有人说,这是神仙日子!难道用紫砂壶泡个茶,就是“神仙”了?
【一】
这把石瓢壶跟了我很久,从光亮的壶表,也可以看出岁月的消磨痕迹。
即便如此,壶和我一样,也都是很普通的一类,并没有成为别人口中的“称羡”……唯一可以拿来得瑟一下的是——我用的是“道地的”宜兴紫砂!
【二】
这把可以叫竹鼓壶了。收来的时间应该不长。但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壶的作者可以划归到上一代紫砂匠人。
我们或许看不出此壶有多少“味道”,但较之于今天,还是有不同代的感觉!这味道,是紫砂的“年轮”,无论你品或品不出来,它都在那儿;这感觉,是玩壶的眼力——至于这眼力高低,每个人经历不同,解读也不同,甚至每个用紫砂壶的人,都是相当“自信”的。
【三】
此壶,我最近在用。曾经以它,写过一些文字。有兴趣的壶友,可以在我发布的文章中找找。
那些大谈宜兴本土紫砂泥料不稀缺的人,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保守点讲,今天过半的宜兴紫砂,可以改名“安徽紫陶”了,也可以改名“江西制造”了。品质上呈“金字塔模式”的宜兴陶壶,只会使塔尖的人永固其既得利益,而把更多的“荷重”,留给了“基石”。
合理的紫砂壶品质模式,我认为应该是“橄榄型”的——两头尖,肚子圆。这样,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不会“固步”不挪窝!这样的观点,您认同吗?(宏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