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茶器知识,
最新市场消息,
感悟茶器文化,
就在,
敢说真话的九叔茶器圈
茶器纵论-No.70
《仿古也好,创新也罢,景德镇陶瓷茶器的核心是审美》
陶瓷茶器圈,一直有这样的争论,
所谓仿古和创新,
到底哪块才是陶瓷的未来趋势,
或者说是最高水准。
仿古派认为创新,都是非老祖宗的东西,
看起来好像有点意思,但终非正道。
而创新派,其实也觉得,
老做老祖宗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人觉得叔,似乎是仿古的铁粉,
其实不然,今天文章就来讲讲仿古与创新。
01
其实我们如果把茶器圈各窑口,
做一个粗浅的分类,仿古和创新,
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分水岭。
陶瓷茶器众多窑口之中,
特别专注于仿古领域的窑口,
比如自牧、赏瓷、陶人、小雅、快雪时晴等。
特别专注于创新领域的窑口,
比如艺林、余寅窑、铭经草堂、立明等。
当然来说,还有一些窑口,
比如大BOSS春风和蛮可惜的九段,
其实放在当年的景德镇陶瓷业,
也是创新的,只是成了气候,
就没人觉得他们是创新,
因为有很多人跟着春风去走。
仿古领域的陶瓷,
其标准,相当简单,
就是胎釉型画彩五个方面,
越像永宣、成化、康雍乾的官窑器就行了。
但是,仿古很难的!
仿古你要仿得像实物,
很多仿古为什么仿不好,
窑主都没见过明清御窑的真东西,
你能仿好么?见到了,上手了,
又能仿得像么?
现在茶器圈的仿古,都以推测为主。
打一个比方,真正的永乐压手杯实物,
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这个世界上,
真正被收藏界鉴定是永乐压手杯,
只有三个半!
除了耿宝昌那种绝对大佬能上手,
普通的陶瓷从业者,
用肉眼看都没有资格,只配看照片!
(有机会聊聊这个梗)
创新领域的陶瓷,
其实标准就很难了,
因为本来就是在被批判的路上艰难前行,
仿古好歹有个虚无的参照物。
我个人认为,无论仿古或创新,
没有谁是领先的,因为都在不断探索中,
没有必要去分谁更胜一筹,
半斤八两,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02
仿古领域或者创新领域,
其实两者的标准是一样的,
那就是审美,没有审美的陶瓷茶器,
还有啥子可谈的呢!
为什么景德镇陶瓷会大量做仿古?
答案很简单,审美不够,做不来创新。
出生在景德镇的陶瓷匠人,
没有经过正规的美学训练。
但是,做景德镇官窑器的老祖宗,
是皇帝亲自把中华最顶级的文化精英调来,
所以他们能做出有审美的东西。
我们没有老祖宗的审美好,
我们就抄老祖宗的审美,
所以我们仿古,这个逻辑没毛病。
我成绩不好,我考试我能抄一个优等生的,
考出来,再怎么样,也能及格。
但是仿古,毕竟你得能抄,
因为一件明清官窑器,你看到的,
只是一件瓷器,
上面并没有写着完整的制作工艺,
你只能通过推测来说它的答案,
越接近一个答案。
所以,如果你觉得以你的审美,
可以做出一件瓷器来,
不低于老祖宗审美的复制品,
不是不可以的。
但是,问题在于,
你有没有老祖宗的审美高?
你的能力,能否击败中华民族,
曾经最富审美力的永宣、成化、康雍乾,
这些朝代的美学精英?典型的唐英。
当然,至少来说,你的审美,
能否做出在型画彩上,
具备基础审美定义的东西,
至少不要太离谱,对吧!
为了创新而创新,
丢掉了基本的审美,
其实是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仿古是因为审美不如老祖宗,
难度在于仿得到位,
创新是因为自认审美能媲美老祖宗,
难度在于当代人很少能媲美老祖宗的审美!
03
审美究竟是什么?
我们当代人,怎么看待审美?
审美,名义上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但是实际上,中国人的审美是分阶层的,
弯弯绕绕,多到让你头皮发麻!
比如说一点:中国人的审美体系中,
有皇家审美;有士大夫审美;
有庙堂审美;有宗教审美;
有世俗审美;有市井审美。
其实我们中国人分得很细很细,
你可以在很多瓷器上,找到根源。
为什么官窑器看起来,
比民窑器更有高级感?
实际上,来源于审美的降维打压!
我们在骨子里,会觉得,
皇家、士大夫、庙堂,它们的审美,
一定是高于当时的世俗与市井的审美,
不然他们养一大帮文化精英做什么呢?
从阶层的角度讲,这帮文化精英,
就是要做出特权阶层的不同。
有一句说一句哈,
某种意义上2000年左右的茶器,
很多是仿民窑的,因为当时很多窑主,
手上只有民窑的好东西,
他们连明清官窑器的照片都没见过,
随着信息对等,官窑器的照片,
流入到了茶器市场中,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还有,审美有雅,有俗,
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
审美的雅与俗,
是分别在各阶层审美当中的,
并非说,特权结构的就有雅,
市井或者世俗文化,就都是俗,
不是这样简单定义的。
04
陶瓷茶器是当代实用器与审美的结合,
好的陶瓷茶器,必须满足实用与审美,
无论仿古领域还是创新领域,
一定要拥有一套严谨的中国审美体系,
对于自己做的东西,要有认知,要溯源。
如果没有审美,
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瞎做,
其实很多东西,在题材想法上,
理解中国的审美体系,
没有理解好,做出来的东西,
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比如菊花这个独立意象,
是士大夫审美中的,
那么它的色彩,某种意义上就不能浓艳。
所以某种意义上,如果从挑刺的角度看,
仿古领域有点优势,
在于它不会犯什么大错,因为都抄得嘛,
只能说它有没有资格抄,实物都没见过,
你怎么抄?
或者说它抄得好不好,到位不到位!
创新领域,就容易出错,
如果对一个题材或者一个作品,
在审美体系上,在文化沉淀上,
没有花费足够的精力做好功课。
毕竟我们玩陶瓷茶器的人,
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有建树,
只是暂时不太懂而已,
但审美的基本要素,我们都知道的,
可能会看出来一点不对,但说不出所以然。
关于中国审美体系到底是什么,
我们如何用中国审美体系来看待陶瓷,
我下一篇文章,会单独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