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茶瀹泡成为主流饮茶法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饮茶方式基本以煮茶、煎茶、点茶为主。
宋代的主要饮茶方式
煎茶法
煎茶是将细研成末的茶投入滚水中煎煮。
宋 邛崃窑黄釉横把釜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这承袭了唐代饮茶的方法,因此对于宋代人来说,就是“古法”。
宋代大诗人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
煎茶法所用的茶具也与唐代时期相似,多用茶铫、风炉以及茶碗等器具。
宋 邛崃窑酱釉风炉及釜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点茶法
点茶法重在“点”字,意思为滴注。
宋人将茶末放置于碗中,以汤瓶浇注热水来冲点。
点茶
这样的饮茶方式最初见于晚唐苏廙的《十六汤品》。
其后宋代的蔡襄《茶录》以及宋徽宗《大观茶论》均有详细地记述,可见宋代点茶的盛行。
点茶过程可分解为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五个步骤。
其中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碾茶。
碾茶
这是因为,无论是团饼茶还是散条形茶,都需要将茶研磨成茶末。
也正是因为如此,将团茶或散茶变成茶末的研磨器就成为当时很重要的茶器之一。
宋代的研磨茶器大致可分为三类:茶碾、茶磨、茶臼。
碾茶
茶碾
宋代诗文中有大量关于茶臼、茶碾和茶磨的描写内容。
无论团茶或草茶,皆需碾末。
若为陈年团饼茶,则需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炙烤片刻(新茶则省略这个环节),再用干净的纸包裹,用茶槌敲碎,然后用茶臼或茶碾研成细细的粉末。
捶茶
茶磨出现的时间稍晚,到南宋时盛行。
宋 素胎瓷茶碾
长22.0厘米。
由碾槽与碾轮组合而成。碾槽呈船形,如同一叶扁舟。
下有基座,以承碾轮。
碾轮如圆饼状,中孔有一圆形柄穿插。
这件瓷茶碾虽然是陪葬的明器,是宋代实用型茶碾的缩小版,也基本反映了当时茶碾的形制。
宋 素胎茶碾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茶臼
茶臼又名茶研钵,通常为碗状,腹或深或浅,器内多涩胎无釉且有纵横交错的划痕。
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研茶时的摩擦力。
宋 白釉瓷茶臼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宋白釉瓷茶臼
口径16.3,底径6.1,高8.4
敛口,弧腹,圈足。
器外壁施白釉,施釉不及底,有积釉的现象,足部露胎呈白色。
茶臼底足
器内无釉,错刻斜线,便于研磨。
茶臼内壁
宋 茶研瓷钵
口径13.0,底径6.0, 高5.3
茶臼一般与棒杵配合使用。
宋 茶研瓷钵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宋 龙泉窑青瓷研杵
长7.6cm。
棒杵呈八方形,上小下大,底部无釉,其余上一层粉青釉。
棒杵的材质多样,有瓷质、石质、木质。
当然也有玛瑙为材质的。
宋 龙泉窑青瓷研杵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宋 玛瑙研棒
长8.5cm,这件文物的颜值还是蛮高的。
宋 玛瑙研棒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棒杵与茶臼配合使用,与现在湖南、江西等地还在流行的打擂茶类似,起到研磨茶叶的作用。
擂茶茶艺 表演者:中国茶叶博物馆
点茶法为宋代开创的饮茶之法,正式点茶开始前的碾茶也是独具特色,成为宋代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而宋代皇室和士大夫的参与,更是将品茶艺术推至登峰造极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