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时期,宜兴紫砂壶曾有一段外销欧洲的辉煌时期,就像其他外销的中国瓷器一样,这些紫砂壶上的中国纹饰深获西方社会欢迎。就某种义意而言,西方人眼中外销壶的贴花装饰,何尝不是立体化了的中国瓷器纹饰?这同样也是他们在乎的中国品味。
这件清早期的出土残壶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紫砂标本,失盖,桶身宽:18.5厘米,高:8.5厘米。两侧各贴塑五枚牡丹花叶,与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的〈贴花松竹梅牡丹纹紫砂多穆壶〉,以及另一件《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收录的〈龍戲海濤贴花壶〉风格颇为一致。
〈贴花松竹梅牡丹纹紫砂多穆壶〉
〈龍戲海濤贴花壶〉
丹花叶彼此之间以竹刀轻划数条波浪型曲线,显是为即将搓泥贴上的枝干预作构图。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件未完成的作品却被阴错阳差地送入龙窑,也因此,让后人得窥昔时的作业流程——在已掠好明针的生坯上,由助手(或徒工)将外模压出的花纹泥片涂上脂泥(古称媒泥),贴附于革硬状态的坯表,并轻划出藤蔓或枝干的布局(从此器细部可看出凹线也划压到贴花上),至此再交由资深的师傅搓泥为条,并用工具通过贴、压、塑、堆等手法,将细泥条整理成苍劲斑驳的枝干。
时光就被冻结于此刻,三百余年后的今天,吾人是伫立陶坊的历史旁观者,彷佛待会儿老师傅就会入坐,以娴熟而快意的手法,继续完成这件作品……。
主要参考文献
谢瑞华,〈宜兴陶器简史〉,《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香港市政局,1990
黄健亮、黄怡嘉,《荆溪紫砂器》,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
黄健亮,彭清福,《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8
刘创新,《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藏珍》,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