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槽青是紫泥类中比较纯正的品种,含矿量较少。因开采时通常处于紫泥泥层底部位置,故称底槽青。
根据泥层深浅,底槽青有老、嫩之分。
矿料越老,白色云母碎片含量相对越多,青绿色的豆斑状(俗称“鸡眼”、“猫眼”)会随之越小,越少。矿料越老,沙性越重,成型时也越酥。相对的耐火度也越高,收缩率也越小。
根据开采矿区、泥层的区别,底槽青矿料的外观质地及烧成后的胎质色泽效果等也不尽相同。
四号矿井底槽青
四号矿井底槽青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30°C左右,收缩率4%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细梨皮状,砂质细密油润,色泽纯正、沉稳。
四号矿井底槽青
嫩泥和老泥对比
四号矿井底槽青嫩泥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片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青绿色豆斑状。
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4.5%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微梨皮状,质地坚结,砂质细密光润,色泽纯正、沉稳。
四号矿井底槽青老泥
矿料外观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略呈粗砂状。
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3.5%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梨皮状,颗粒质感较好,砂质温润,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五号矿井底槽青
五号矿井底槽青
矿料外观呈紫褐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通常较大的豆斑状边缘会带有较小的豆斑状。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30℃左右,收缩率5%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粗梨皮状,表面颗粒密布凸起,色泽效果十分丰富。
五号矿井底槽青
嫩泥和老泥对比
五号矿底槽青嫩泥矿料
外观呈紫褐色致密片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青绿色豆斑状,表面有锈片状。
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5.5%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梨皮状,砂质温润细腻,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五号矿井底槽青老泥矿料
外观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略呈粗砂状。
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4%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表面略显干涩,存留的白色云母碎片也相对较多,外观色泽纯度略差。
台西矿区底槽青
台西矿区底槽青
产于台西村露天矿。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豆斑状。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20°C左右,收缩率5.5%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微梨皮状,砂质细密均匀,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台西矿区底槽青
嫩泥和老泥对比
台西矿区底槽青嫩泥
矿料外观呈浅紫褐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淡青绿色豆斑状,表面有锈色。
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C左右,收缩率5.5%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坚结细密,呈细梨皮状,但外观色调略显单一,经一定的高温呈微暗青绿色调。
台西矿区底槽青老泥
矿料外观呈浅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呈粗砂状。
熟泥可塑性较差,成型时易酥开、断裂,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200~1240°C左右。收缩率4%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杂质相对略多,表面比较干涩,存留的白色云母碎片也较多,外观色泽纯度较差。
五号矿井底槽紫泥
五号矿井底槽紫泥
五号矿井底槽紫泥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与底槽青不同的是矿料上除了有青绿色的豆斑状外,还带有一些浅绿色的条纹花斑状。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0c左右,收缩率4%左右。
五号矿井底槽紫泥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颗粒质感较强,肌理粗而不糙,暗透光泽。经一定的高温呈紫黑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