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的作品一直是近现代紫砂拍卖的重中之重,北京匡时2016秋拍顾景舟作品也没有缺席,其中两件《三足提梁壶》《高墙矮僧帽壶》,笔者早年在台北L先生处,有幸上手观摩学习过,的确是顾老前后期的重要代表作。当时也拍了一些高清图片,加上这次匡时的专业摄影,以及朴玄、胡付照两位先生的壶评,足以细细品味当代紫砂泰斗的前后期精品。
《顾景舟三足提梁壶》
敦厚古朴 方正有味 文/朴玄
五百年紫砂壶艺形成了诸多美学气象,而传统紫砂美学之“古朴、含蓄、精巧、文雅”仍是壶艺痴迷者所追求的主流。顾景舟先生的壶艺之美,正是紫砂美学传统古典主义之典范,其作品之“形神气态”令人百读不厌,回味久远。
此壶壶式创意来源于古代青铜器礼器造型。型为三足鼎式,壶身扁圆,敦厚饱满。壶盖内嵌,微微隆起的壶盖,中央立一宝珠式钮,钮型与盖面弧度及身筒外扩过渡衔接自然。三个象足流线起伏变化,呈鼎状支撑,稳重霸气敦厚壮美。粗壮的二弯短流造型独特,圆形提梁折弯成方状跨于壶上,转折自如。方形提梁与圆形壶体相互呼应,虚实相应,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圆融合之意。
通体光素,仅以三条线饰于肩部,平添了几分古意。壶身似鼎,以圆弧线条构成,力求浑圆饱满,唯圆柱提梁框出一片正方,虚实相应,更添此壶神韵。壶肩饰以三道圆环,有效地平衡了提梁线折弯后上部空间的视觉重心。此壶造型光素简洁,古意盎然,颇具壮硕古韵之美。
顾景舟先生师古而不泥古,他对于古代造型艺术有着独到理解,同时又具备极强的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文人气十足,汲古而新,令人百读不厌。
顾景舟先生在晚年曾经针对紫砂业内一些虚夸自大的现象常说:“东西好坏自己说是不作数的,自己不用说,我有不会讲话的东西在这里替我讲话,就是茶壶。”顾景舟先生把自己的壶艺之作,作为表达自己内心之载体,是充满自信的。而我们正是通过拜读先生的壶艺作品,去试着探寻先生的文化期许,去重新发现中华紫砂文化中所蕴涵的大美化境。
《顾景舟高墙矮僧帽壶》
《顾景舟高墙矮僧帽壶》
芳荼冠六清 茶禅有真味 文/胡付照
紫砂器造型素有“方非一式,圆无一相”之说,其造型之创意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器物。早在紫砂壶诞生之前,僧帽壶之器形在宋元时期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中已有出现。因此壶式壶口沿形似僧帽,故称之为“僧帽壶”。
僧帽壶原本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一种奶壶,最初可能为金属器皿,相传是有波斯、阿拉伯等地经由西域传入蒙古,从元代传入内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器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逐渐变迁演化,已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色彩。
此尊顾景舟大师的僧帽壶,远观似一饱满壮美之冠帽,其壶身作六角形僧帽,从壶盖开始,整个壶体分成六等分,寓意六时吉祥,壶冠莲花分成五瓣,寓意五方五佛。而第六瓣则改为流,平带形的壶鋬在壶流之对侧,鋬上部弯有一按指位,增强了提拿倒水之实用性。
整壶最为突出的亮点就是壶上莲花瓣的比例及畅开的角度,莲花花瓣有伸展开放之态。据说,顾先生在所创作僧帽壶式前,曾于沪上南京东路的友谊商店中见过时大彬僧帽壶真迹,并进行了细致的测绘,从古器中摹得其形,并赋予新的气象。衣食住行,平常生活缺一不可。有衣服服饰之帽子提炼出富有个性的壶式符号,创制成砂壶,盛纳茶汤,于一壶茶汤中参禅悟佛,参悟佛法之圆融无二。
通体观之,全器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轮廓清晰、锋芒内敛。线面构成精准挺拔有力,面与面的过渡、线与线间的过渡,都刻意经营而成天趣,浑然一体。
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壶颈的肩线线条等细节处都显现顾老工艺的趣味和紫砂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神。达到了刚中有柔、和谐匀称、虚实相称,是行欲方、智欲圆、刚柔相济、方圆互见的砂壶珍品,不愧为一代紫砂泰斗所制之名品佳作。
主要参考书目
《紫砂陶》,茶兴艺术杂志社,1991
《宜兴紫砂珍赏》,远东图书公司,1992
《壶艺宝典》,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
《紫砂风云》,居仁堂,1996
《当代紫砂名陶录》,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6
《紫韵雅玩-中国紫砂精品珍赏》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
《紫韵雅玩》,天地方圆出版社,2008.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