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个人的心目中,五百年的紫砂陶艺史,第一名只能是康熙陈鸣远,第二名从缺,第三名再研究……
陈鸣远,人如其名,他的一声长鸣,划破清初宜兴的晦暗天际,其陶艺风格上承明代精粹,下启清代新局,对紫砂陶艺的影响既深且远。
陈远,字鸣远,号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顺治、康熙年间,宜兴上袁村人。陈鸣远的紫砂技艺精湛,文艺品位甚高,尤其能自制自署;作品式样新颖,却又古趣盎然,可谓融古铸新,对各壶式都很擅长,兼备光素、筋纹及花货三类造型的技能于一身,尤其善制自然型茶具、文房雅器,创作灵感取自大自然,其象生作品风格自然写实,几可乱真却又极富巧思,堪称是塑镂兼长、技艺超群的全能陶艺大家,开创了一代壶艺文丽工巧的风格。
今年秋拍,北京巨力拍卖推出一把陈鸣远「佳意壶」备受瞩目。此壶以冷金黄泥为胎,黄红白黑诸砂掩映。窑火克谐,包浆莹润,宝光流动。此壶圆中蕴方,有筋有骨,以三棱六瓣分割半圆壶身。棱线清晰,由阴阳二线交互组成,阴线于坯体半湿半干时以细竹棒压印而出,阳线则以细泥堆塑理出。形象生动的棱线,节序有致的瓜瓣,神似肥硕的杨桃对剖。
陈鸣远善于临仿瓜果棱瓣筋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瓜果,经其妙手简化提炼、增益补阙之后,往往创作出一新耳目的清逸形制。
壶身筋纹自然生动,由壶嘴与壶把两面正视,尤见光影流动,张力十足。壶颈、壶盖圆穆周正,壶口与壶流、壶把处于同一水平直线,横向串联了全器气韵。壶颈短直,台式平盖,上承柱钮,壶颈由壶身往上延伸成平盖,又集束为柱钮,钮盖中央带气孔,规整周正。以气孔为中心,由五枚如意头纹均分押印围绕,近盖沿处饰以阴线一周。盖面五枚如意头纹之间仍留细直痕,为印押时以铁刀打稿之工作痕迹。
一弯式的壶流出水利捷,呼应了全器线条动态。壶流与壶身以暗接手法处理,衔接自然有度,壶嘴下缘延伸至壶身之棱线虽然已逾九十度,但整体含蓄流畅,起伏有致。壶嘴下缘经倒角处理,避免过于尖锐容易碰撞坏损。与壶流相对之壶把上部翘出飞扣,圆弧把身与壶身线条相应,近底折收,颇具力度。底有三圆饼形足,一足于流下,二足分踞近把二侧,三足形成正三角形。
陈鸣远「佳意壶」的壶盖面气孔四周,以印押技法装饰五枚如意云头纹饰。就视觉规划而言,相较于棱线起伏的壶身,此壶的柱形钮钮面开阔,如不做装饰,便显得单调,但如装饰过于华丽,又难免让全壶气息过于活泼躁动,选择印押一圈如意云头,恰恰可以创造不噪不喧的视觉收束效果。
「佳意壶」壶把不循常制,于倒把形式中又做变体,由上而下胥出,弧度与壶身相若,至下方戛然反折,与壶底平行收入壶身。所形成的虚空间,与壶体虚实呼应,颇见趣味。此式壶把异于上粗下细的常制,反而通体粗细一致,更于外缘中线安置一条细微的中棱线。这样的安排,展现出简练劲挺的明季遗风,尤其九十度的折把,不禁让人联想起明式家具的接榫工艺。
壶把上端设一「飞扣」,可能是脱胎于明清紫砂壶流捏塑龙首吐泉的简化提炼,化装饰为实用功能,也利于提壶点注端握稳当。此壶底足形制,为三枚短柱型,此即借鉴自青铜器的形制结构。
壶底以铁刀精刻「从来佳茗似佳人,坡公句,鸣远。」十二字,左下并钤阳文篆书「陈鸣远」方印一枚。铭款前七字为隶书,余以楷书为之,书法波结磔有致,秀雅挺健;刀法灵动利落,削泥犹闻墨香。
壶底所钤「陈鸣远」篆字阳文方章,经比对与上海博物馆藏「陈鸣远款饮读壶」、南通博物苑藏「鹤村款戬谷堂青砂碗」,三者印章完全一致,此一铁证显示三者同出于陈鸣远手泽。
就题署的铭文来看,「佳意壶」题铭「从来佳茗似佳人 坡公句」,语出宋人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书法应是出自曹廉让笔下,曹氏书法起笔落墨较重,横画多由左下角起笔,向右上以约十五度斜角走笔,并于竖划交与三分之二处,个人风格明显。
陈鸣远在器身镌刻诗文,留下了文人雅兴的诗句慧语,他每每将铭文署款和印章并用,这种「以坯作纸」的文学视野,把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引入了紫砂工艺中,增添了隽永的装饰情趣,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紫砂陶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紫砂发展史上竖立了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