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鱼,估计会勾起很多美食家的食欲,这种美味的食材不仅可供饱腹,在中国传统纹饰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文化内涵之美,正如莲间游鱼一般,鲜活灵动。
彩陶鱼纹纹样
鱼:“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我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其江河流域,如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的印度河流域,还有古中国的黄河流域。鱼因此也就出现地合情合理,在原始社会的陶罐中鱼纹便成了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陶盆
商周时期,鱼纹饰多用于贵族陪葬的玉器上,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中就发现了多条雕工古朴精美的玉鱼,可见其地位之重,屡建功勋,颇受武王的爱戴。
商·玉鱼
商代的鱼纹,脊鳍和腹鳍各有两个,鱼的形象较为呆板;春秋战国时期的鱼纹,常见有一个脊鳍,鱼口多张开,形象生动,鱼纹多施于盘内。
玉弯形鱼
唐朝的鱼纹比起装饰,实用性和身份辨析作用更强。
当时有一种镀金铜锁钥,叫做“鱼钥”,用意是鱼目日夜不闭,可以防止盗窃;另一个是朝廷颁发的一种信符称“鱼符”或“鱼契”,是类似虎符的信物;而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的鱼符,以明贵贱。
唐铜鱼符
鱼纹也常见于汉代的铜洗和宋、元的铜镜上,并且鱼搭配一些水生植物的瓷器纹饰逐渐流行起来,鱼仿佛真的在水中游动,活灵活现,极富生活情趣及审美价值,层次感强,笔触细腻,相互衬托,生机勃勃。
宋·莲花鱼纹镜
明清时期宫廷流行的五彩鱼藻纹器物,其用色鲜艳,画风较写实,鱼却由元代的丰盈而渐变为更健硕。
随着釉上彩、釉下彩技艺的成熟,鱼渐渐被画得更为雍容华贵,开始用红彩绘鱼纹,配以绿色水草,图案味更加浓郁,不仅宫廷常见,民间也开始在年画、剪纸、糕点模具等用品中使用鱼纹。
嘉靖款五彩鱼藻纹盖罐
鱼有百态,意蕴万千
当然,仅仅作为食物便有重要文化地位是远远不够的。
鱼的生殖能力强,活泼有力,并且后世逐渐开始将其神化:《山海经》《淮南子》曾记载颛顼(zhuān xū)、后稷化为人鱼,死而复生,又认为鱼能沟通生死两界,可以作为神使在天地间往来,传递信息,希望通过鱼的沟通,人能获得长生、亦能升仙。
汉·鱼形铃
汉代刘向《列仙传》曾记载名为琴高的赵人,善于鼓琴,他可以在水中来去自由就是鱼儿拉动乘坐工具实现的;并且孔子将儿子取名为孔鲤,以此得到得到了士大夫的身份,“鲤鱼跃龙门”的说法便由此而生。
汉·鱼车升仙图壁画
民国书童骑鱼跳龙门石雕
“鱼”与“余”同音,具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含义,在历代陶瓷、金属器、木器上处处可见鱼纹饰
最初鱼多以单条出现,汉代青铜器上开始出现双鱼纹,代表子孙繁盛、吉祥富贵的概念。古人婚嫁三书六礼中,其中一项就是以鱼为互赠礼物,一取鱼“处渊无射”的美好品德,有祝福新人相濡以沫、两不厌倦的意思,二是期盼人丁兴旺,富贵有余。
唐·三彩双鱼壶
随着时代发展,鱼的种类也逐渐增多,人们喜欢绘鲭、鲌、鲤、鲫等图案来表达“清白廉洁”的为官品格。
鱼藻纹、鱼戏莲是应用最广泛的祥瑞纹饰,蕴含着多子多福、富贵有余、金玉满堂的吉祥寓意,杨柳青年画中也喜用可爱孩童与大鱼搭配,有子孙绵延之意。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
元青花鱼藻纹大盘
有鱼、有味、有美
鱼,是一种可爱又有趣味的动物,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文明发源地,它都是人们图腾崇拜的一员。
在《诗经·鱼藻》中就有“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之句,以体现天子宴饮的欢乐场面;宋代诗人张志和笔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之句让当时的我,一度为之垂涎三尺。
元·白玉鱼形佩
《山海经》中有吃了可以治疥疮的鱼;《搜神记》中人身鱼尾的鲛人,眼泪可以变成珍珠;希腊神话中的奥阿密斯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是古巴比伦人崇拜的海神,他教授了人们艺术与科学知识,使其迈进了文明世界……
人首鱼身俑
无论哪种观点或者故事形象,鱼,始终有一种近乎神圣和隐秘的感觉,人们爱之深、关之且,在长久的文明发展中一直不曾将其遗弃,既可食用,又能作装饰,寓意丰富,无以言表。
于是,这些可爱灵动的鱼儿,从历史长河中缓缓游来,并且一直向前游去。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河南博物院官网
南京博物院官网
中国国家博物院官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