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崔龙君,在宜兴紫砂圈里名气不小。他的紫砂壶在全国各种紫砂壶展览中屡次获奖,多件作品被博物馆和典藏馆收藏;他还以壶结缘台湾、港澳、韩日与内地众多藏家,将中国的紫砂壶艺术发扬光大。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汪寅仙
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崔龙君题词
有“嘴”的壶儿能“说话”
一股清泉是用来解渴的,一把好壶是用来启迪内心的。壶有嘴,但它并不会讲话,可是它“讲”出来的“话语”,要比人的嘴巴还多。历史、艺术、现实、命运、灾难,哪一句话不是壶这老儿告诉我们的呢?
商周以前,壶已经作为生活用品的容器存在了。到了唐代,水上升为茶,茶容器因之专业化。元末明初,紫砂壶在茶文化提升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壶具的代表。明中期以后,紫砂壶乘中国艺术的狂澜,最终脱离实用功能,综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因素,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明代、清代、民国直到解放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曾经受阻,但紫砂壶艺术始终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功能美最重要
1965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的崔龙君就是紫砂艺术的传人。1986年,崔龙君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工艺创作,亲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堂教益,现在他已是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茶壶演绎的是水、泥、火的博弈和哲学,一种中国人万劫不磨的生存符号。但在日常生活中,壶就是一个最普遍、最通用、最方便的生活用具。因此,力求功能美成为崔龙君制壶的首要理念:端着是否省力?出水是否流畅?是否便于清洗?口盖是否严密?有无涎滴现象?在价值取向上,崔龙君严格把关,力求藏壶玩壶的缘友一看满意,一用满意;当时满意,后来满意;越用越满意,越久越满意。最后成了生活乃至生命的依伴,不能离手,合意合心。
崔龙君老师
一把壶就是一个鲜活的小生命
崔龙君所制紫砂壶作品,选泥严格,非纯正不用。每次制壶,他都像一位要出场的芭蕾舞演员,反复打量自己的作品:眉弓是否细腻?眼线是否明亮?嘴唇是否适中?肤彩是否柔和?臂弯是否舒漫?腿功是否劲达?一个个细节被反复推敲。这些语言换成制壶工艺,就是纽、盖、身、唇、嘴、扳、底各个要素,都要有严格而明确的标准。他坚持传统制壶工艺,又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壶艺风格。
他的掇球壶,如同聪明的小胖子,一副幽默的品性,这种壶型最常见。越是常见,人们越是了解,也越难超越。崔氏的特色是纽、垫坚定,整体比例适中,间有跳跃,落底深稳。
崔龙君:《掇球壶》编号:43829
他的丰盈壶在许多方面更胜一筹,它体现了制壶家母爱般的情怀。这种壶包含了那么多的细腻、温柔、快乐。一束飘带脱去了世俗惶惑中的情潮。凭着制壶者奇妙的幻想和直觉,他的壶成了一个小生命,一个活着的婴儿。
崔龙君:《丰盈壶》编号:44560
崔龙君的作品以传统圆器造型为主,以精致的做工和独到的神韵为广大藏友所喜爱,崔龙君所用一种崔家独有泥料——明朝土,明朝土是一种已经无法开采到的泥料,其质感有明朝风骨,粗犷古拙,故称“明朝土”,明朝土所制作品韵味苍古,既清雅脱俗,又浑厚天成,实为泥中精品。
班禅隆多活佛与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崔龙君
合影留念
崔龙君信奉佛教,自然而然,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蕴藏着一些佛缘禅味,如他的作品之一——古莲子壶,此壶也是一款经典壶型,汪寅仙大师也曾做过,崔龙君所制这款古莲子为明朝土泥料制成,外形如一粒佛珠,似乎通体散发着佛光,此壶被西藏隆多活佛收藏。
崔龙君:《古莲子壶》编号:17987
另一款作品“趣主壶”,以传统石瓢为原型创作得来,壶名由国画大家沈文泰所赐,取意于“最质朴传统的趣味”。
崔龙君:《小趣主壶》编号:17984
崔龙君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伟大的茶文化时代。从历史眼光看现在是中国茶生活的高峰。一把好壶如月,琴棋书画相随,文雅之道备矣。因为有一把好壶,活在世上,我是满意的。一壶在手,已经满足得富甲天下了。因此,你在地球上过路的一生中,别忘了带一把壶。